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将17岁的心腹宫女张怡,赏给69岁的左宗棠做妾。大婚之夜,张怡哭哭啼啼,左宗棠一身酒气推开房门,接下来的一个举动让张怡非常受用,自此全力服侍! 左宗棠这个人,从小在湖南湘阴长大,家里不算富裕,但书读得不少,早年考中举人后就没再中进士,转而钻研地图、兵法和农事那些实用东西。太平天国闹起来时,他先在湖南巡抚手下当幕僚,帮着出主意打仗,后来自己拉起楚军,一路从浙江打到西北,官位越爬越高。1860年代,他当上闽浙总督,推动建船厂,学西方技术造轮船枪炮,这在当时可算大胆举动。接着转战陕甘,平定回乱,花了好几年工夫,杀了不少人,也稳住了西北局面。 1875年,他请缨去新疆,那时候阿古柏占了地盘,俄国英国在边上虎视眈眈,他带兵西进,用缓进速决的办法,先稳后勤,再分路进攻,收复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到1881年基本搞定,还通过谈判拿回伊犁,虽然赔了些钱,但总算保住了大片土地。这事让他名声大噪,可也耗尽了他的精力,年岁大了,身体不行了。慈禧那边,对他又赏又防,封侯加官,却总担心他功高盖主。左宗棠一生清廉,俸禄大多投到军费和民生上,从不贪污,这点让很多人佩服,但也让他在朝堂上树敌不少。 慈禧掌控大权那些年,清朝外忧内患不断,她自己过得奢华,宫里开销巨大,一度想扔掉新疆换太平日子。左宗棠上书死劝,说丢新疆等于自毁长城,非得打回去不可,还抬棺出征表决心,这事传开后,士兵士气高涨,仗打得快。收复后,慈禧表面高兴,实际发愁怎么赏他。钱他不要,官再升怕不好管,这时李莲英出主意,建议赐个宫女做妾,既显恩宠,又能监视。慈禧觉得靠谱,就挑了身边的张怡。张怡是西安知府家闺女,13岁进宫,本想靠脸蛋和机灵爬上去,谁知成了棋子。李莲英讨厌她分宠,就借机除掉。张怡虽不情愿,但没得选。左宗棠也不想娶,自从老婆周诒端死后,他就守寡多年,更不愿毁年轻姑娘,可皇命压顶,只能应下。这赏赐表面风光,实际夹杂权斗和私心,慈禧用它稳住人心,李莲英借它除异己,左宗棠只能被动接受。 张怡进左家后,名义上是妾,实际左宗棠没碰她,而是让她像孙女一样住着,教她识字读书,过几年再找人家嫁。左宗棠这举动,源于他一贯的品性,不愿勉强别人,也不想晚节不保。他年轻时就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闻名,为官时总把国家放第一,收复新疆时不顾年纪,亲自督战,病了还坚持。慈禧的赏赐本意是拉拢加监视,可左宗棠处理得巧妙,既没违旨,又保全了张怡的前途。张怡感激之下,全心服侍家务,帮他打理日常。慈禧和李莲英那边,通过张怡了解左宗棠动静,也算达到目的。这事反映出晚清官场复杂,人人算计,英雄如左宗棠也得小心翼翼。李莲英这种太监,靠溜须拍马上位,专搞小动作,慈禧依赖他,却也助长了腐败。左宗棠没美化自己,只是按本心行事,这点让后人敬佩。 左宗棠晚年继续忙碌,1884年调到两江总督,还参与中法战争事宜,但身体每况愈下,咳嗽加重,吃不下饭。1885年他病逝福州,临终前叮嘱家人给张怡准备嫁妆,让她嫁个合适人。张怡后来出嫁,带走金银布匹,过上正常日子。左宗棠死后,朝廷追赠太傅,家族继承爵位,他的后人继续在各地当官。新疆建省后,稳定下来,成了清朝屏障,这功劳无人能抹。慈禧继续掌权,到1908年才死,她一生决策失误多,导致清朝衰落,但也维持了表面统一。李莲英随慈禧走,死了也没好名声。这故事流传下来,多见于野史笔记,正史上没细记,或许因为涉及私事。网上搜搜,能找到不少版本,但核心一致,左宗棠的举动体现他人品。张怡的命运,本该是宫斗受害者,却因左宗棠转折,逃过一劫。这提醒大家,历史不光是大事件,小人物的遭遇也折射时代。 你对左宗棠和张怡的故事有啥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说说这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或者晚清类似轶闻。
1859年,咸丰皇帝下旨将左宗棠斩首示众,左宗棠连夜找到湖北巡抚胡林翼求助,胡林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