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位县领导向王必成司令员汇报工作。刚汇报了一会。突然。王必成司令员站了起来。王必成司令员说:你的汇报真实吗?这位县领导被问得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王必成司令员说:不真实!你见过一家七口人挤在一张木板床上吗?
1974年,王必成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到云南某县检查工作。早上吃完饭,他走出招待所,当地干部跑来问行程安排,他说马上出发。车队开了四十多公里,他叫停车,要来地图,看了看指向一个自然村,说就去那里。干部劝说路难走,其他村已准备好,他坚持要去,取消其他安排,说步行就步行。他走到那个村,位于山腰上,有二十多户人家。他先去一户姓杨的人家,那家七口人住在面积只有二十平米的茅草房里,里面就一张木板床,没其他东西。他和主人说路过随便看看,坐了二十分钟就走,返回招待所。晚上他开会,让当地干部汇报情况。干部汇报说县里成绩好,农民收入年年增加,生活越来越好。汇报到一半,他站起来,问汇报真实吗,那县领导一时不知怎么说。他接着说不真实,有没有见过七口人挤一张木板床。原来白天他看到实际情况,与汇报不符。县干部承认工作有问题,向他检讨。他强调国家还不富裕,要多下去了解老百姓生活,不能只在办公室看材料。如果没去,谁知道百姓还这么困难。干部说会尽快解决。他说靠本地不行,他相信不止一村这样,回去向省委报告,组织解决。干部的任务是马上调查类似情况,上报给他。干部表示马上行动。
王必成回到军区,向省委报告这些问题。省委重视,派人调查,采取措施,帮助那些村子改善住房和生活,困难群众逐步得到解决。王必成继续在军区工作,1975年调南京军区任副司令员,1979年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80年后离休。1989年3月13日,他在南京病逝。 王必成这辈子,从穷小子到将军,经历过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朝鲜战场,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他不光打仗行,还总想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像1974年那件事,他不听汇报就下去看,亲眼见到七口人挤一张床那种穷况,就知道基层有些干部爱吹牛,不说实话。这事说明啥?领导得接地气,不能光坐办公室听好消息,得自己去摸底。国家那时候还不富,资源有限,更得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帮助真正需要的人。他这作风,影响了不少人,后来云南那些穷村子才慢慢变好。想想看,现在咱们生活好了,但不能忘那些年军民一起苦过来的日子。王必成这种人,就是骨子里带劲,不搞形式主义,直奔问题去。很多人说他“王老虎”,打仗猛,但对群众心软,总是多帮一把。他从战士到司令员,没变过那份初心,总提醒大家,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得实打实干事。
再深挖点,这件事不光是个小故事,还反映出那个年代的基层治理问题。有些干部汇报爱夸大,实际工作没跟上,导致上面决策容易出偏差。王必成用行动告诉大家,调查研究是基本功,得多走多看,不能凭感觉办事。他去那个村,没提前通知,没人准备,就看到真实一面。这方法到现在还管用,领导干部多到一线转转,就能发现不少隐形问题。像贫困户住房、收入这些,得一个个核实,不能光看报表。1974年那时候,云南山区交通差,信息闭塞,更容易有盲区。王必成作为军区司令员,还兼省委书记,他这趟检查,直接推动了当地民生改善。省委后来组织力量,帮村子修房、增收,群众日子才过得去。这说明,领导重视一件事,就能带动一大片变化。但也得靠制度保障,不能全凭个人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