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胡继成司令员接到一个电话,是儿子打的。儿子说:爸爸!您能不能把我调回

趣叭叭 2025-08-11 10:17:45

1968年。胡继成司令员接到一个电话,是儿子打的。儿子说:爸爸!您能不能把我调回成都?胡继成司令员一听,他当场婉拒了。胡继成司令员说:调回来可以,但必须靠自己。

胡继成出生在1920年的安徽金寨,那地方山多地少,从小生活苦,家里穷得叮当响。十几岁就出去讨生活,后来赶上抗日时期,他投身军队,从基层士兵干起,一步步打仗立功。抗日战争打完,又参加解放战争,经历过淮海战役那些硬仗,负过伤,立过功。五十年代初,部队整编,他继续在军中任职,逐步升到领导位置。1955年授衔时,他已经是少将级别,负责军区事务。六十年代中期,组织上调他到四川省军区当司令员,主要管当地部队建设和防务工作。那时候四川地广人多,军区任务重,他每天处理文件、开会、检查部队,工作节奏快得像打仗一样。

儿子胡向东1944年出生,比父亲小二十多岁,成年后也参军,分配到广州那边,当坦克兵。坦克部队训练苦,风吹日晒,操作重型装备,身体得扛得住。1967年他结婚,媳妇留在成都,很快就生了孩子。一家子分两地,平时靠书信联系,只有探亲假才能见面。这种日子过久了,谁都想团圆。胡向东服役几年,积累些经验,但调动回成都手续繁琐,需要层层审批。他知道父亲职位高,一句话就能办成,就试着打电话求助。 胡继成这个人,从年轻时就注重纪律,工作上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殊化。他早年参加革命,见过太多腐败例子,所以自己特别警惕。儿子求助时,他直接拒绝,强调靠个人努力。这不是心硬,而是原则问题。作为军区司令员,他得给下属树榜样,要是自己先破规矩,别人怎么服气?部队风气就得从领导抓起。

胡向东在广州那边,坦克部队日常就是训练、维修装备、执行任务。广州天气热,夏天晒得人脱层皮,冬天又潮湿。坦克兵得爬进爬出,检查履带、炮管那些部件,脏活累活不少。结婚后,媳妇孩子在成都,生活开销靠他工资寄回去。探亲假一年就那么几天,火车来回颠簸,时间紧巴巴。孩子小时候生病啥的,他也帮不上忙,只能通过信了解情况。异地调动在部队里常见,但得有正当理由和指标。胡向东想回成都,主要为了家庭团圆,但部队政策严,不允许随意走关系。 他打那个电话前,肯定犹豫过。部队通讯室电话有限制,得排队用。拨号接通后,先找秘书转接。胡继成办公室在成都军区大楼,那时候电话线拉得长,信号有时不稳。他接电话时,正在处理工作,儿子直奔主题求调动。他听完,没多想就回绝了。理由简单:可以调,但得靠自己办手续,不能用父亲职权。这话一出,儿子那边估计愣了,但也没办法,只能接受。

这事反映出胡继成作风严谨。他不是没感情的人,早年老婆张桂兰也跟着他吃苦,几个孩子分散各地。二儿子胡建军在河南干活时腰伤了,他知道后关心,但没调回来照顾。三儿子胡向东情况类似,他坚持原则。胡继成觉得,子女得自立,不能靠父母荫庇。部队里很多人家分居两地,大家都咬牙坚持,他儿子也不能例外。要是开了口子,军区风气就坏了。 胡向东挂电话后,继续在广州干活。坦克部队有演习任务,他参与其中,操作车辆穿越地形。日常维护装备,用工具拆装零件,保持战备状态。战友间交流经验,他也学着提升技能。几个月后,又有假期,他回成都陪家人,短暂团聚后返回岗位。调动事没再提,他知道父亲不会松口。时间一长,他适应了这种生活,通过信件保持联系。

胡继成那边,工作照旧。军区司令员职责多,管部队训练、后勤保障、民兵建设。四川地形复杂,山区多,他经常下基层检查。儿子的事没影响他心情,他继续强调纪律。身边秘书和下属都知道他这性格,从不议论私事。这事后来在部队传开,大家佩服他公私分明。 胡向东服役几年,技能熟练了,但调动仍无进展。部队政策变化慢,得等机会。1968年后,日子继续,他执行任务,维修坦克,参加训练。广州营区生活单调,早起出操,晚上熄灯。媳妇来信提到孩子上学啥的,他只能遥远支持。探亲假时,他带些南方特产回去,家人高兴几天。 胡继成作为父亲,也操心子女,但方式不同。他教育儿子们独立,早年自己从农村出来,没靠家里,现在轮到他们。其他儿子像胡建军,在外地工作受伤,他寄钱治疗,但不干预调动。大儿子胡卫东在部队,也靠自己升迁。胡继成觉得,这才是对子女好,长远看能立足社会。

0 阅读:46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