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10元一天的工钱,石匠原本很高兴,但当他看到那两个字时,心里却涌起疑问:这两个字看着普通,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夏季,陕西汉中石门水库工地如火如荼,一项特别的任务在嘈杂的机械声中悄然展开,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石匠接到通知,要前往褒河峭壁上处理两个“错字”。 任务简单,却开出十元一天的高价工钱,那年头,十块钱能买二十斤白面,足够一个家庭支撑数日生计,工地里传出风声,谁都知道这笔报酬来得异常。 石匠习惯了与石头打交道,从十几岁起就跟着父亲沿秦岭打工,他能靠触觉分辨石质,靠耳朵判断裂纹,但这次任务令他心生困惑,工钱如此之高,只为敲掉几个字,他觉得不寻常。 他试图从上头套些口风,对方只冷冷告知是“笔误”,其余无需理会,他心中不安,但终究还是背起工具,准时到场。 当他被吊到褒河岸边的崖壁时,脚下是汹涌的水流,面前是岩石上深深镌刻的“衮雪”二字,他凝视良久,察觉这两字并非寻常工匠手笔。 笔势雄健,结构紧凑,锋芒藏于转折之间,似有凌厉之气从石上透出,他心中泛起波澜,这分明是大家之作,又怎会被当作错字? 吊绳在风中轻晃,身后的褒河声如雷鸣,他定下神,收起疑虑,开始作业,第一天,他未直接触碰字迹,而是用细小的凿子清理周围附着的青苔与风化层。 第二天,山谷起雾,岩石表面湿润,他将锤头包上粗布,减缓敲击的力道,避免震裂整块岩面。 第三天,经过反复试探,他终于找到最合适的受力点,用钢片插入岩缝中,轻轻撬动石板,随着一声脆响,那块刻有“衮雪”的整石缓缓脱落,边角无损。 任务完成得干净利落,石匠领了工钱便被嘱咐无需再问,那块石板从此音讯全无,他也没再多说什么,回到村里,他反复回想那两个字,始终难以释怀。 他见过不少古碑、祠堂铭文,但没有哪一件作品让他如此印象深刻,那两个字背后的力量感和气韵,让他意识到自己动手凿下的,也许并非凡物。 十七年后,他陪孙子到汉中博物馆参观,无意间在展厅中看到一块熟悉的石板,玻璃柜中那块灰色石头上,“衮雪”二字依旧清晰,轮廓、笔锋、乃至边缘一处浅浅的缺口,都与他记忆中完全重合。 他停在展柜前良久,仿佛时光倒流至当年峭壁之上,展牌上注明,石刻为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手迹,为其西征汉中途中所题,因褒谷激流如雪,命笔留名。 石匠终于明白,那块石板不仅非“错字”,更是一件存世罕见的历史墨宝,它本为“石门十三品”之一,曾面临水库蓄水而被淹没的命运。 为了抢救,文物部门秘密组织迁移,以“修正笔误”为借口,雇佣当地匠人逐一拆解。 整个计划历时两年,搬运全靠人力与滚木,那十三方石刻如今成为研究汉魏书法的重要标本,其中七件收入《中国书法全集》,尤以“衮雪”最为稀有。 他站在展柜前,没有激动呼喊,也未多言,他明白自己当年并未破坏,而是以最朴素的手艺,完成了一次没有被公开的文物保护。 那一锤一凿,是工匠的本能,是技艺的积淀,也是历史与文化交汇时最沉默的托举,他未曾留下名字,也未获得嘉奖,但在玻璃柜前那份来自深处的自豪感,让他终于放下了心头埋藏多年的疑团。 石匠晚年常坐在村口晒太阳,有时也给孙子讲起那次工地上的活计,他说他这一辈子打了太多石头,最特别的一次,是在那年盛夏,面对那两个不是“错”的字,那天之后,他再没有接过比那更值钱的活,也再没遇到比那两个字更重的石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新闻——国家宝藏第三季
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
如梦菲记
2025-08-07 10:17:36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