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17米深的海底,潜水员樊继伟碰上了一辈子都难得一见的奇景。他眼前的礁石缝里

梦里水乡之舟 2025-08-06 16:19:56

在青岛17米深的海底,潜水员樊继伟碰上了一辈子都难得一见的奇景。他眼前的礁石缝里,密密麻麻挤满了海螺,不是几只,也不是几十只,而是一片望不到头的“海螺地毯”,看得人眼晕。 作为一个干了十年潜水捕捞的老手,他深知这有多不寻常。樊继伟没多想,立马动手,短短三小时后,他就拖着足足195斤海螺浮出水面,这些海货当天就为他换来了3500多块钱。这笔横财来得突然,不过也并非全无道理。 专家很快给出了分析。今年的黄海水温比往年平均高了0.5℃,这半度之差,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却立竿见影。 水温升高,如同给浮游生物打了针兴奋剂,它们数量暴增。而这些浮游生物,正是海螺的主食。食物充足,海螺们自然长得又肥又大。 进一步看,台风外围的气流搅动了海底,把深层的营养物质也翻了上来,等于给这场饕餮盛宴又添了一道大餐。几种因素一叠加,才促成了这场十年不遇的海螺大丰收。 海螺这东西本就“恋群”,喜欢扎堆生活,碰上一窝就抓不完。也难怪那阵子,连不少在海边赶海的网友都说,随手捡的小辣螺都格外饱满。海洋生态链似乎迎来了一场集体狂欢,谁都有份。 可是,当樊继伟和他的195斤海螺一夜成名后,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也摆上了台面:面对大海如此慷慨的“派送”,人到底该拿多少才算合适?是天降横财,还是生态失衡的警报? 樊继伟自己的态度,或许比专家的解释更有嚼头。他说,越是他们这种靠海吃海的人,越懂得“收敛”,从不会把这种事拿出去“瞎炫耀”。 这话听着朴实,却透着一股对自然的敬畏。在3500块钱的真金白银面前,这份清醒显得尤其难得。对比之下,那些恨不得“往死里捞”的声音,就显得短视了许多。 专家的警告也随之而来:收成再好,也不能竭泽而渔。一时的过度捕捞,破坏的是整个生态的平衡。 今天你把海螺捞光了,明天海螺没了,以海螺为食的其他生物也得遭殃,这条链子一旦断了,以后就再也别想有这样的“好事”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笔钱能实实在在改善潜水员的生活,这没什么不对。这话固然没错,人要吃饭,要养家,无可厚非。 但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该不该拿,而是如何拿,拿多少。如何在个人的收益和海洋的长远健康之间,精准地拿捏那个“度”,成了一个考验所有人的难题。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梦里水乡之舟

梦里水乡之舟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