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前线的一位烈士在牺牲前,把身上用鲜血染红的2元钱交了最后一次党费,他就是陈林湘烈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1月的一天,在老山前线,一位年仅23岁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兜里拿出两元钱,递给身边的战友,他的胸口已经被子弹打穿,鲜血浸透衣襟,那两张皱巴巴的纸币早已被染红。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交代:“这是我的党费,”这是他留在人世间最后的一句话,这个年轻的烈士,名叫陈林湘。 陈林湘是上海奉贤头桥和平村人,1962年出生,1982年参军入伍,1984年10月光荣入党,入伍后,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奔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对越自卫还击任务。 1985年1月13日,部队展开攻坚作战,那天,雨下得很大,道路泥泞难行,陈林湘肩上扛着四十公斤重的两箱手榴弹,带着全班往阵地上冲。 行进中,敌人的炮弹突然在不远处爆炸,碎片划破了他的左腿,鲜血顺着裤管直流,他当即跪倒在泥水中,但没有叫喊,也没有后退,而是忍着剧痛大吼:“别管我!冲!” 他一边喊着,一边把弹药箱死死捆在自己身上,拖着伤腿,一点一点地往阵地方向爬去。 在阵地上,他咬牙坚持了几天,1月20日,部队组织伤员后撤,陈林湘和战友们负责抬运,撤离途中,敌人的机枪火力突然扫射过来,几乎封死了整条路线。 他见状,转身从掩体中冲出去,朝着侧翼跑去,同时大声呼喊,吸引敌人注意,他的身影暴露在火力网中,几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他却在倒下前将手中的手榴弹扔向敌人的火力点。 他倒地后,在鲜血中摸出两元钱,塞进了身边战士的手中,没有多余言语,也没有过多交代,只留下了染血的钱和沉重的信仰,他牺牲时年仅23岁。 他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二等功,他生前的遗物中有两套军装、一双林华为他做的布鞋,还有那封他在1984年7月15日写给父母的信,那封信现在仍保存在烈士纪念馆,纸张已经泛黄,边角卷起。 他在信里对父母表达了愧疚,说起小时候吵过母亲,自己一直放不下,信里还交代了身后的一切物品安排,甚至提到布鞋要留给未婚妻作纪念,他说自己拖了林华三年,很过意不去,不愿家里人因他而再去打扰她。 信里写得很细致,不仅交代了物品,还反复嘱咐家人要和睦相处,不要为他花费,他说,自己没有给父母留下什么,只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陈林湘参军前是个普通农村青年,邻居说他话不多,待人很温和,战友们说他是个可靠的人,说到就做到。 在部队里,他很快从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训练时最吃苦,行动时最冲在前,入党之后,更是把荣誉当成责任,在信里,他说自己流血拼命是为了让祖国人民过得更好,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亲人。 战后,陈林湘的遗体被安葬在龙华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他当年的战友们都会从奉贤头桥赶来祭扫,七个人,头发渐白,脚步缓慢,却年年风雨无阻,他们中有的是他的小学同学,有的是邻村发小。 从少年一起参军,到中年只能面对墓碑,每一个人都把陈林湘的母亲当成自己的亲人,这些年,他们轮流照顾老人,替他守着这个家,有人说,他们是为了陈林湘而坚持,实际上也是在替自己缅怀那个时代的热血青春。 陈林湘的母亲已经87岁,身体虚弱,长期卧病在床,她握着儿子的照片,眼里常含泪光,每年看到战友们来了,她总是说不出话,只是紧紧地攥着照片不松手。 她的女儿也年年感慨,如果不是这些战友坚持来祭扫,自己早已力不从心,无法亲赴陵园。 陈林湘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也兑现了自己的信仰,那两元钱,在1985年可以买十几个馒头,如今却成为无价的纪念。 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英雄宣言,只有一句“这是我的党费”,在牺牲前的几秒钟,说得坚定而平静,在那个子弹横飞的山头,这句话像是一面旗帜,立在了岁月深处。 如今,头桥的道路修好了,楼房盖起来了,孩子们上学,老人们休闲,生活安稳而有序,这些平凡而具体的幸福,是陈林湘和他的战友们用血和命换来的。 他在信里说,希望自己能在九霄云中高兴地看着这一切,也许今天,他真的能看见,那个少年为之拼命守护的世界,终于安好。 陈林湘没有活过二十三岁,但他把人生最亮的那段时间,交给了祖国,他的党费只有两元钱,却重如千钧,他的名字,也许不被太多人记得,但他那一刻的忠诚和勇气,会永远被这个时代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上观新闻——缅怀先烈,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老兵祭扫陈林湘烈士
1985年,老山前线的一位烈士在牺牲前,把身上用鲜血染红的2元钱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如梦菲记
2025-08-06 12:17: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