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1名志愿军被10名美军包围,美军用中文大声喊道:“缴枪不

如梦菲记 2025-08-06 11:17:25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1名志愿军被10名美军包围,美军用中文大声喊道:“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志愿军大声回复道:“我缴枪。”10名美军一拥而上,结果,6名美军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6月,鸡雄山的晨雾还未散尽,阵地上硝烟滚滚,王兆才,此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七七师二三零团二连副排长,正带着混合排死守主峰“603.9”高地。   他们已经连续作战好几天,敌军一拨接一拨,飞机、坦克、大炮昼夜不歇地轮番轰炸,阵地几乎被掀翻,山头光秃秃的,到处是弹坑,工事早已破败,躲无可躲。   最初防守的是一整排人,但战斗持续几个小时后,炮弹和子弹把一排打得七零八落,工事塌了,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   高地上只剩下王兆才和另外几名士兵,子弹快打光了,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伤,王兆才身上被弹片划破了几处,鲜血把衣襟都染透了。   他强忍着疼痛,一边调整火力布置,一边继续指挥还活着的几个人分工掩护,守住这个已经被炮火削成裸石的山顶。   那天一早,敌军发起了第四轮冲锋,这一次,来势更猛,配合更紧密,八辆坦克一字排开,从山脚缓慢推进,后面跟着一个连的步兵,呈三路展开,从左右两翼包抄。   山上没有掩体,志愿军战士只能趴在山石后,用步枪和轻机枪顽强还击,子弹像雨点一样倾泻下来,把敌人死死钉在山梁下。   山坡上一块石头后面藏着一名举旗的敌军军官,他正高喊着指挥队伍前进,王兆才瞄准了,举枪一击,那人应声而倒,指挥旗也掉落在地。   敌人失去指挥,一阵慌乱,乱哄哄地退了下去,这一仗打到正午,山脚下躺着三十几具敌军尸体,黄军装在烈日下反着光。   两天后,上级命令王兆才带人接替603.9高地,他召集仅剩的士兵,凑出一个临时小分队,拿着拼凑来的武器重返山顶。   敌人的炮火已经把山头轰成焦土,王兆才带人沿着山脊强攻,他们刚刚冲上山坡,敌人的飞机就开始低空盘旋,丢下数十枚炸弹,爆炸声震得人耳朵发麻,烟尘遮天。   敌人一次次反扑,王兆才就带着人一次次打退,他们没有重武器,只能靠步枪和手榴弹死守阵地。   时间推到下午,敌人发动第五次冲锋,这一轮进攻前所未有的猛烈,王兆才带领的混合排已经弹尽粮绝,只剩五人,每人只剩寥寥数发子弹。   工事几乎全毁,手榴弹只剩下三颗,他把三颗手榴弹绑在一起,让战士投向正面敌群,敌人瞬间被炸倒一片,可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侧后方的敌人又包了上来。   王兆才看着前后夹击的敌军,低头摸了摸腰间的卡宾枪,只剩下一梭子子弹,他悄悄调整位置,在硝烟中躲进岩石后,敌人不敢贸然靠近,在远处举着喇叭喊:“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   喊声断断续续,但能听出是生硬的中文,王兆才面无表情,站起身来整理衣领和帽子,拉紧腰带,走出掩体高声喊道:“我缴枪,你们来拿。”   十几名敌人听了大喜,立刻放下戒备,蜂拥而上,他们以为胜券在握,脸上满是轻松的笑,等他们走到近前,王兆才突然抬起枪,猛扣扳机,一梭子子弹倾泻出去,六个敌人应声倒地,剩下的被吓得落荒而逃。   战场陷入短暂的沉寂,他趁着这个间隙,带着仅存的几名战友快速转移,回到连部指挥所,603.9高地虽被敌人暂时占据,但主力还在,增援很快到位。   连长当即命令王兆才再次组织反攻,收复主峰,王兆才没有迟疑,立即召集仍有战斗力的战士,组建一个临时突击小队。   他们武器杂乱,有人扛着机枪,有人拎着手榴弹,甚至还有人用缴获的敌军冲锋枪,就这样,他们展开三次反冲锋,第一轮把敌人逼退半山腰,第二轮重新抢回阵地,第三轮将红旗插上山顶。   敌人不死心,退守南坡,继续反扑,王兆才领兵死守阵地,三轮对抗后,山坡上横着一百多具敌人尸体,突击小队也几乎全员牺牲。   从下午三点到傍晚,王兆才独自守在山顶,枪口始终对着50米外的敌人,不敢眨眼,他趴在石头后面,身上的血已干透,敌人不敢动,他也不动。   天黑之后,冲锋号声响起,大部队赶到,全面反攻打响,鸡雄山重新归于志愿军控制,王兆才因作战英勇,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他不是天生无畏,也会累、会痛、会流泪,但他始终记得,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让敌人越过一步,这就是他在战场上的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齐鲁网——致敬最可爱的人⑫|“一级英雄”王兆才:剩下一颗手榴弹也要拼到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