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火丁直言:“只有传统京剧才算国粹,样板戏取消程式与行当,数典忘祖!从专业角度来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05 13:08:11

张火丁直言:“只有传统京剧才算国粹,样板戏取消程式与行当,数典忘祖!从专业角度来看,至今没有哪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把样板戏唱段作为自己的保留剧目。在京剧界内部,对这些剧目的艺术价值始终存在争议。老一辈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人的代表作,至今仍在舞台上常演不衰;而样板戏除了在特定纪念活动时偶有演出,平时几乎无人问津。研究京剧艺术的学者们也很少撰文论证样板戏的艺术高度,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样板戏确实尝试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这个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探索从一开始就被极左路线所绑架。有人把样板戏当作政治工具,用来打压不同艺术见解的文艺工作者。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其艺术性可想而知。以《红灯记》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段唱为例,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用夸张的音乐处理来强化政治说教。当李玉和唱到"早当家"三个字时,刻意拖长的唱腔和突兀拔高的音调,与其说是艺术表达,不如说是口号式的呐喊。穷人家孩子懂事早本是寻常事,用得着如此声嘶力竭地歌颂吗? 更值得深思的是样板戏的音乐处理方式。传统京剧讲究"字正腔圆",唱腔设计要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而样板戏的音乐往往简单粗暴,为了表现所谓的"革命激情",动不动就拔高音调、拖长唱腔。比如《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从头到尾都是高亢激昂的调子,缺乏必要的起伏变化。这种单调的音乐语言,与其说是艺术创新,不如说是对观众听觉的疲劳轰炸。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被迫接受这种表演形式,甚至要表现出狂热的喜爱。但时过境迁之后,这些剧目的艺术缺陷就暴露无遗。 从教育角度来说,把样板戏作为京剧教学的主要内容更值得商榷。中小学音乐课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应该用来传授最精华的艺术作品。样板戏中那些充满政治隐喻的唱词,那些刻意为之的音乐处理,真的适合拿来教育孩子吗?比如《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同志们杀敌挂了花",直白的政治宣传远多于艺术感染力。让孩子们学唱这样的作品,到底是培养艺术修养,还是在进行某种思想灌输?况且,这些剧目的创作背景复杂,很多中小学生根本不了解文革历史,教师也很难在课堂上把这些背景说清楚。在不了解历史语境的情况下学习这些作品,很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京剧艺术的精髓在于其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体系,在于唱念做打的完美结合。而样板戏为了追求所谓的"现实主义",大量采用写实布景和生活化表演,实际上是对京剧艺术本体的破坏。传统京剧《三岔口》在明亮的舞台上表现黑夜打斗,全靠演员的表演功力;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表现雪地行军时,非要弄个满台撒白纸屑。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不仅失去了传统戏曲的写意之美,也体现不出真正的创新精神。现在把这些作品当作京剧典范来教授,岂不是在误导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 说到底,京剧进课堂本身是件好事,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至关重要。如果把样板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不仅达不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立足于艺术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政治考量。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有太多经典剧目值得学生学习,何必非要执着于那些艺术价值存疑、历史背景复杂的样板戏呢?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更多考虑作品的艺术性和普适性,而不是其他非艺术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过戏曲教育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目的。

0 阅读:10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