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有人建议杀了他,粟裕却说:“谁也不许动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春天的苏中大地,寒意尚未退尽,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在根据地炸开了锅:汤景延带着通海自卫团六百余人投降了日军,还在撤离时打死了几名新四军的联络员,这个曾被百姓称为“抗日模范”的团长,竟变成了“叛徒”,让许多人难以接受。 不少老百姓痛心疾首,不敢相信那个带头抗日、纪律严明的“汤团”会突然反水,部队内部更是情绪激烈,有人甚至建议立即出兵剿灭这支“叛变武装”,可令人费解的是,新四军高层并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反而下令不得擅自追击,这种反常的反应,让更多人陷入了困惑。 要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不能不提汤景延这个人,他原是江苏如皋人,曾在上海学体育,后来在家乡做老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募集乡亲组建起抗日队伍,队伍初时属于国民党游击部,但他本人更倾向于新四军的纪律与理念,1940年,他带着全团归入了新四军建制,从此成为苏中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 可到了1943年,日军在苏中发动大规模“清乡”,企图通过武力和政治手段彻底铲除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主力被迫转入外线突击,苏中根据地兵力空虚,补给困难,正面抗击几乎不可能,这时候,日军注意到了“汤团”的尴尬位置——既是独立武装,又不在主力调动之内,是个可乘之机,于是他们派出特务姜颂平携带重金上门游说,企图策反。 汤景延接触了日军,却没有立即表态,他将日军的条件转交上级,并亲赴东台与新四军领导层会面,那次会面后,他带回了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假意投降,打入敌营,为我军争取时间和机会,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不能被任何人知道的秘密。 从那天起,他的身份彻底改变,他在南通城接受了伪政权的改编,举家迁入敌占区,表面上彻底与新四军划清了界限,他开设了商行,与伪军高层频繁应酬,甚至出入妓馆、舞厅,做出一副彻底“投敌卖国”的模样,他知道,这样的伪装是必须的,为了赢得敌人的信任,他必须演得彻底。 他用木船做生意,表面上是贩运棉纱,实际上却是为根据地偷偷输送药品、布匹、粮食,他把商行楼上设成秘密站点,安装无线电台,定期传递情报,他的战士们分散驻扎在敌人设下的十多个据点中,每天都在高压和审查下生活,但没有一人动摇立场。 敌人对他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多次派人突击检查他的部队,甚至强制更换武器装备,以此来削弱他们自身的战斗力,一次大规模换枪中,他故意让士兵们“操作不当”,损坏了数十支日械,才保住了藏于仓库的国产步枪。 在敌人眼中,他是一个彻底的背叛者,在百姓眼中,他成了不折不扣的“汉奸”,他无法解释,也不敢解释,他只能默默忍受,继续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潜伏的日子极度消耗人心,有的战士开始怀疑这场冒险是否值得,有的人甚至开始害怕真的走不出去了,但汤景延始终坚守,他知道自己不能退,退一步就是真正的背叛,他每日都在计算、准备,一点点积蓄反击的力量。 终于,在半年后的初秋,一切准备就绪,他借助副官“结婚”的名义,把敌方各级将领请到设伏地点,当天傍晚,伪军高层们沉浸在酒宴和戏曲中,毫无防备,而与此同时,汤景延早已安排好的突击小组已在各个据点待命。 一声枪响,战斗打响,他率先击毙敌军指挥官,随后各部同时起义,拆除日伪据点,缴获大量武器,部队连夜突围,沿途不断突破敌人封锁,最终成功与新四军主力会合,整整167天潜伏,六百余人几乎无一损伤,带着反攻所需的情报与补给归来。 那一晚的庆功宴上,许多士兵流着眼泪重新戴上新四军的臂章,他们终于不用再扮演“伪军”,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人民的队伍中,那些曾经辱骂他们的人,也在真相揭晓后,选择了沉默和敬意。 这场行动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胜利,他们隐忍辱骂,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敌人之间,但正是这场“假叛变”,打破了敌人对苏中地区的控制,为新四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后来,有人说这是一场“无间道”,也有人称之为“破腹计划”,无论叫什么,它都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极为罕见的一次成功渗透与大规模起义,而汤景延,也因此被写进了档案,记在了那本泛黄的特殊行动工作日记中。 但战斗并未因此结束,1948年,汤景延在浙江奉化遭到国民党包围,弹尽粮绝后壮烈牺牲,几个月后,他在上海江湾刑场被执行枪决,年仅44岁。 没有墓志铭,也没有告别仪式,他留下的,只有一串名字、一段战史和一群曾经并肩作战的弟兄。 信息来源:中华英烈网——汤景延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4 17:16: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