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八路军大队长胡炳云得知,一百多名日军正在村口抢西瓜吃。胡炳云大怒:“走,咱们到西瓜地里杀鬼子,给他们一点教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9年的苏北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燥热,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的驻地附近,蝉鸣声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
通讯员满脸通红地冲进指挥部,汗珠子顺着下巴滴落在满是尘土的地图上,睢宁日军一个中队正扑向魏洼村,刺刀的反光已经能照进村口的西瓜地。
胡炳云一把抓起桌上的望远镜,木质镜筒上还留着去年平型关战役时的弹痕。
这个从长征路上走来的老红军,指关节在驳壳枪柄上捏得发白。
枪托上"杀寇"两个刻字硌着掌心,那是他用缴获的刺刀一笔一划刻下的。
三天前支队政委的话还在耳边炸响:"睢宁卡着苏皖咽喉,这仗要打出八路军的威风!"
西瓜地里的危机来得比预想更快,放哨的民兵猫着腰钻进来报告,百来个鬼子已经窜进瓜田,枪支架在田埂上,正用刺刀劈开西瓜大快朵颐。
汗湿的军装贴在胡炳云背上,他盯着地图上魏洼村的地形,三面开阔的平原,唯独村口那片西瓜地挨着灌溉沟渠,半人高的田垄像天然的战壕。
"传令兵!叫三连带上歪把子机枪往瓜地南侧运动。"胡炳云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一道三寸长的伤疤,"二连从排水沟摸过去,等鬼子啃西瓜啃到第三块的时候动手。"
战士们闻言都咧嘴笑了,有个小战士偷偷把两颗边区造手榴弹捆在一起,说这是给鬼子准备的"西瓜套餐"。
下午两点的太阳晒得瓜叶打蔫,日军中队长佐藤正把西瓜汁抹在军刀上。
突然一声唿哨划破热浪,二十多颗手榴弹从瓜秧里蹦出来,炸开的红瓤和弹片一起糊在鬼子脸上。
胡炳云第一个跃出沟渠,驳壳枪在三十米内指哪打哪,三个正撅着屁股抢瓜的日军后心绽开血花。
机枪手老李把歪把子架在西瓜堆上扫射,子弹穿过瓜丛打断日军架枪的三脚架。
这场闪电战只持续了二十分钟。幸存的鬼子拖着伤兵往卡车跑时,有个曹长慌不择路踩进瓜农布置的捕兽夹。
战士们清点战场时发现件趣事,被打成筛子的日军尸体旁,还有个劈了一半的西瓜,瓜瓤上插着半截带血的刺刀。
后来当地百姓把这场仗编成歌谣:"七月西瓜甜又甜,里头装着鬼子魂,胡大队长枪法准,一颗子弹一个坑。"
打扫战场时,胡炳云在日军中队长尸体上搜出本日记,这个叫佐藤的军官在最后一页写着:"西瓜比满洲的甜......"字迹被血污浸透后半句。
大队文书后来把这本日记送到师部,成为日军掠夺农产品的铁证。
更让战士们解气的是,他们用缴获的日军卡车运回三百多个完好无损的西瓜,老乡们啃着沙瓤瓜说:"八路军的子弹会拐弯,专打鬼子不碰瓜。"
这场西瓜地伏击看似偶然,背后是胡炳云对苏北地形的研究。
战后总结会上他拿根西瓜藤比划:"平原作战要学瓜秧,鬼子的汽车轮子跑不过咱们的'铁脚板'。"
果然两个月后,还是这支日军中队在运送瓜果时,在双沟镇又遭伏击。
老百姓都说胡炳云是"西瓜将军",专挑鬼子抢粮时收拾他们。
八十多年后的魏洼村,当年战场已变成千亩瓜田。
村史馆玻璃柜里躺着枚生锈的子弹头,标签写着"1939年西瓜战役遗物"。
有老农指着田垄说胡大队长当年蹲过的位置,现在长出的西瓜格外甜。
或许历史的滋味就是这样,那些带着硝烟的记忆,最终在时间里酿成了土地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