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荷兰一女子,拿中国瓷罐去卖,得知只值2000美元,就拿回家装DVD光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02 22:30:54

1968年,荷兰一女子,拿中国瓷罐去卖,得知只值2000美元,就拿回家装DVD光盘用,可她哪知道,瓷罐在37年后,竟卖出2.3亿的天价! 1968年,在荷兰有位女士,家里有个祖传的中国大瓷罐。这罐子搁家里有些年头了,她觉得也就是个老物件,寻思着看能不能换点钱。于是,她就请了当时挺有名的佳士得拍卖行的专家上门来瞧瞧。专家见过的好东西多了,围着罐子转了几圈,点点头说:“嗯,这是个不错的明代青花瓷,我们愿意出2000美金收了。” 2000美金,在60年代末可不是一笔小钱。但这位女士一听,心里有点打鼓。这罐子是她曾祖父传下来的,老人家当年是荷兰使节护卫军的司令,在北京住的时候买的。这罐子在家里已经传了四代人,算是个念想。为了2000美金卖掉,总觉得有点舍不得。思来想去,她最后还是婉拒了专家的好意。 既然没卖,这罐子总得有点用处吧?随着时代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开始用VCD、DVD看电影了。这位女士家里光盘也越来越多,没地方放,她一拍脑袋,看见了墙角的那个大瓷罐,大小正合适!于是,这个中国瓷罐,就成了她家专门装DVD光盘的储物罐。 这一装,就又是三十多年。她哪里能想到,自己每天随手取放光盘的这个罐子,即将掀起一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滔天巨浪。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现场,人声鼎沸,气氛紧张。聚光灯下,一个青花大罐正在被激烈竞拍。这个罐子,就是当年那个用来装DVD的罐子。 拍卖师的声音一声比一声高,价格一路从几百万英镑飙升。当最终的落槌价定格在1400万英镑时,全场都静默了。加上佣金,总成交价高达1568.8万英镑,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这个价格,在当时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2.3亿,在2005年能买两吨黄金。一个罐子,凭什么? 先看看这罐子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它的官方大名叫“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专家们再次见到它时,已经推翻了当年“明代青花”的判断,确认它来自一个更古老、更稀有的年代——元代。 这个罐子本身就是个艺术品。高27.5厘米,整个罐身图案饱满,画工精湛。最核心的部分,画的是一出大戏:“鬼谷子下山”。画面里,谋略家鼻祖鬼谷子,端坐在一辆由一虎一豹拉着的车里,气定神闲。车前有兵卒开道,后面跟着他的弟子苏秦的弟弟苏代。这一行人浩浩荡荡,是要去解救被燕国俘虏的另一位高徒——孙膑。整个场面,人物神态、衣着、动作,无一不精,简直就是一幅“冰与火之歌”的史诗画卷,凝固在了瓷器上。 可话说回来,就算画得再好,也不至于卖出2.3个“小目标”吧?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 首先,是它的稀有性。 元青花,这三个字在收藏界就是“顶级”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甚至认为“元代无青花”。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靠着一对写着“至正十一年”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才算给元青花正了名。元朝前后不到百年,战乱频繁,能完整保存下来的瓷器本就不多。而这种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大罐,全世界目前已知的,算来算去也就十件左右,每一件都是国宝级的存在。 其次,是它的“绝版”材料。 烧制元青花那种幽蓝深邃的颜色,需要一种叫“苏麻离青”的进口钴料。这种料子来自古代的波斯地区,现在早就绝迹了。没有它,就烧不出那种沉稳又艳丽的蓝色,任何替代品都差着一股“神韵”。这就像是独家秘方,失传了,就再也复制不出来了。 再者,是它的文化价值。 鬼谷子在中国文化里是什么地位?那是“谋圣”,是纵横家的祖师爷。他的弟子,像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个个都是能搅动战国风云的顶级人物。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都说,鬼谷子的智慧和影响力,在当时无人能及。把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IP搬上瓷器,文化附加值直接拉满。 有趣的是,当年和“鬼谷子下山图罐”一起拍卖的,还有一件“锦香亭图罐”。两件罐子大小、形制都差不多,画工甚至有人觉得“锦香亭”更细致。但最后,“锦香亭罐”的成交价只有“鬼谷子罐”的四分之一。原因很简单:罐口有修补,品相不完美;更重要的是,“锦香亭”的故事IP没有“鬼谷子”这么响亮。可见,在顶级藏品的世界里,细节决定成败,故事决定身价。 其实,这种“明珠暗投”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辽宁省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估价过亿。它怎么来的呢?上世纪70年代,鞍山一个普通市民把它送到了文物站,说这是他家祖传的,他母亲一直用它来腌鸭蛋,差点就给砸了。 如今,那件创下天价纪录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被世界顶级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卡纳齐拍下后,现在由一位国外私人藏家珍藏,我们普通人难得一见,这成了国内文博界和收藏家们心中最大的遗憾。

0 阅读:73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