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两万日军突袭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率部突围,即将冲出包围圈时,后面一阵枪响,李先念皱眉道:“又是哪个掉队的抽烟暴露了目标?” 1942年12月,大悟山深处,一万二千日军发动”铁壁合围”。就在新四军第五师即将脱险之际,突然枪声大作。李先念那句无奈的询问,背后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生死突围?这个细节为何成为抗战史上的经典一幕? 1942年12月,日军1.2万余人,附炮80余门,对大、小悟山发起突袭,五师事前并未获得情报。那时候的大悟山,正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冬季整训基地,李先念带着8个团集中在这里休整。谁也没想到,日军会突然来这么一手。 这次日军的行动确实够阴险的。他们先是在大悟山西北的广水和南边的孝感集结兵力,搞得像是要从这两个方向进攻。可靠近大悟山的夏店和小河溪,敌人反而在减少。李先念一开始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凭着多年的军事经验,他很快看出了门道:“看来,日军这是要搞大包围的前奏。” 果然,日军的真实意图是采用”铁壁合围”战术,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第五师主力。当时在大悟山的五师部队只有7000余人,如果硬碰硬地打,肯定吃亏。李先念当机立断,决定采用分散突围的办法。 李先念果断下令,把部队、机关分成若干路,趁敌人还未建起封锁线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到外线去,留部分部队在大悟山区配合地方武装打”麻雀战”,迷惑、牵制敌人。这招叫”跳出圈外打”,是游击战的经典战术。 12月17日夜里,天下着小雨,山路泥泞难行。李先念亲自率领师部700多人向步竹岭方向转移。队伍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点声响。走着走着,从路边的棉花地里跑出一个老汉,说前面有日军在烤火,愿意给部队带路。 这位老汉显然很熟悉地形,带着部队穿过小路,巧妙地绕过了日军的哨卡。部队又往前走了几里地,眼看就要彻底脱险了,突然后面传来了两声枪响,接着村子里轻重机枪齐发。 就在这个时候,李先念皱着眉头问出了那句话:“又是哪个掉队的抽烟暴露了目标?”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无奈,但也透着李先念对部队管理的细致入微。在那个年代,不少战士都有抽烟的习惯,行军途中偶尔会有人掉队抽烟,有时候确实会暴露目标。 后来侦察员追上来报告,原来是有个战士在过村庄时,看到路中间有人打火抽烟,以为是自己人,就凑过去借火点烟。结果一看,竟然是日军哨兵。战士吓了一跳掉头就跑,日军开了枪,这才引起骚动。幸好大部队已经走远了,没造成什么损失。 这个小插曲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战争年代,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生死。李先念能够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想到可能是抽烟暴露了目标,说明他对这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管理一支军队有多不容易,特别是在敌后游击战的环境下。 在李先念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五师顺利突围,并杀到日伪军背后,向日伪部队老巢发起攻击。日伪军损失惨重,狼狈逃出大、小悟山区。这次反”扫荡”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李先念的军事指挥才能。 周恩来对这次突围赞不绝口,说:“五师在鬼子伪军的重重包围下,一夜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突出了重围,真是好样的!”就连解放战争时期的记者王匡还在回忆这场战役时说,这简直是个”奇迹”。 李先念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他出身贫寒,只念过3年私塾,12岁就开始当木匠学徒。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自己也说过:“我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什么工作方法,指挥水平,领导艺术,一切都是学来的。” 从这次大悟山突围可以看出,李先念不仅军事指挥能力强,对部队的了解也很深入。那句关于抽烟的话,听起来平常,但反映出他对战士们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都有预判。这种细致入微的领导风格,也是他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屡建奇功的重要原因。 结一支烟差点坏了大事,但李先念的那句话却成了历史的经典。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伟大的军事行动,也常常因为最平凡的小事而充满变数。你觉得在那样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部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抗战中,两万日军突袭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率部突围,即将冲出包围圈时,后面一阵枪响
熹然说历史
2025-08-01 22:15:10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