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酵母其实是一种竞争性杀手: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毒害现象

小林阿姨家做馒头几十年,从来没出过差错。可这回,一锅蒸好的馒头刚掀盖,她就头晕恶心,差点晕倒。送医后才发现,问题竟然出在

小林阿姨家做馒头几十年,从来没出过差错。可这回,一锅蒸好的馒头刚掀盖,她就头晕恶心,差点晕倒。

送医后才发现,问题竟然出在了看似无害的“酵母”上……

“酵母”这个老熟人,真的那么安全吗?

说起酵母,几乎家家厨房都有。蒸馒头、发面饼、做包子,离不开它。它给面团带来松软的口感,也被很多人当成“健康”的代名词。

可最近科学界却发现,这种我们以为是“好人”的发酵菌,竟然也有“黑化”的一面。

听起来有点像电视剧剧情:“老实人其实是卧底”。但这还真不是夸张。2024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揭示,某些酵母菌会在竞争中释放出毒蛋白,不仅能杀死别的菌,甚至对人体也可能有影响。

这事一出,不少人一脸懵:哎哟,这不就是我们天天吃的那玩意儿吗?还能有毒?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个我们以为很熟,其实了解得不多的“酵母”。

酵母不是一种,而是一大家子

先说清楚一点,“酵母”不是单指某一种菌,而是一个大家族。就像姓李的,不光有李四,还有李雷、李华、李大爷,性格各不相同。

我们平时做饭用的酵母,多数是“酿酒酵母”,这类酵母在发酵面团、酿酒、制作酱油等方面都有功劳。它们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能把糖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帮面团发起来。

但科学家发现,有些酿酒酵母在竞争资源时,会释放出一种叫“K毒素”的蛋白质,用来“毒死”周围别的菌种,保住自己的地盘。这种行为在微观世界里很常见,叫“竞争性杀手行为”。

听起来像打架抢地盘,其实就是酵母在“生死搏杀”。

那问题来了:这种“毒素”会不会害到人?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吃了含有“K毒素”的食物,会不会中毒?

目前来看,正常饮食中使用的正规食品级酵母是经过筛选和处理的,基本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但问题也恰恰在这儿——如果买到的是劣质酵母、过期产品,或者发酵食品保存不当,真的有可能让这类“坏酵母”有机可乘。

有些市面上买来的散装酵母,没有明确标识,也没有冷藏保存,遇上潮湿、温度高的环境,就容易变质。

一旦这些酵母“变脸”,释放出有害物质,不光影响食物口感,还可能刺激胃肠,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指出,一些未经严格筛选的酵母菌株在高密度培养下,确实有可能释放出具生物活性的K毒素,对免疫力弱的人群(比如老人、小孩)来说,可能诱发轻微的炎症反应或过敏反应[1]。

日常生活中的“隐藏风险”你注意到了吗?

除了酵母本身,还有很多我们日常操作中容易忽略的小细节,也会影响到食品安全。

比如:

发面时间太长:有些人晚上和面,放一夜,第二天再做馒头。这样虽然省事,但如果气温较高,容易让面团过度发酵,变酸甚至滋生杂菌。尤其是夏天,温度一高,酵母“活性过猛”,容易出问题。

发酵容器不干净:有些人喜欢用塑料盆或旧木盆发面,这些材质清洗不彻底,里面的缝隙藏着不少“老菌”。一旦和新酵母混合,就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甚至污染整盆面团。

使用“自制老面”:有些家庭喜欢用上次剩下的面团当“老面”,听着挺传统,但如果老面存放不当,很容易变质。特别是放冰箱太久的老面团,看着没事,其实里面的菌群早就变了味儿。

中老年人群尤其要注意

咱们中老年人,肠胃功能本来就不如年轻人,一旦吃了发酵异常或变质的食物,很容易引发腹泻、胃胀、甚至食物中毒。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肾病、肝病的朋友,对身体的负担更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超过60%的因食源性微生物感染入院的患者为中老年人群,其中很多都是因为食用了保存不当的发酵食品[2]。

怎么做,才更放心?

说了这么多,咱们来点实在的,怎么用酵母才更安心?

选对酵母:尽量选择有品牌、有生产日期、有冷链保存记录的正规酵母产品,避免购买散装或“三无”产品。

注意存储:酵母怕热、怕湿,开封后的酵母要密封冷藏,尽量在保质期内用完。别舍不得那几块钱,健康最重要。

控制发酵时间:气温高的时候,发面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温水加少量糖加快发酵,面团发到两倍大、有蜂窝眼就可以了,别贪“鼓”。

观察食材状态:发酵后的面团如果颜色发暗、有异味、有粘丝现象,就别用了。宁可浪费一点材料,也不要拿肚子冒险。

酵母不是坏东西,但别掉以轻心

其实酵母本身并不可怕,它是人类的“老朋友”,帮我们做出了无数美味。但就像朋友之间也可能有误会,我们对酵母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会发面”这一步。

科学家发现酵母“杀手”本性,并不是要我们远离它,而是提醒我们:再熟悉的食材,也有我们不了解的一面,用得好是宝,用不好可能就是祸。

就像一位厨师曾说过的:“厨房最可怕的,不是刀,而是粗心。”

声明:本文所提及的酵母相关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不代表所有酵母产品均存在健康风险。请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正规产品,并注意储存与使用方式。文中内容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国军,杨建峰,张军等.酿酒酵母K毒素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24,45(4):209-214.

[2]李红霞,张磊.中老年人群食源性微生物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23,43(6):401-406.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预防手册.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