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太平军大将蔡元隆辞职回老家,与四个妻子生了六个孩子,购置田宅安度晚年。太平军覆灭前,蔡元隆投靠左宗棠,使得李鸿章对他无可奈何。
道光六年广东惠州的山沟沟里,铁匠老古家添了个男娃。
这娃娃出生的年头巧,世界头一台照相机正好在法国问世。
孩子取名古隆贤,六岁就跟着爹轮锤子,十岁爷俩闯到广西谋生。
客家人在这边受排挤,小古心里憋着股劲,总盼着来场大变革。
二十五岁那年,金田村里韦昌辉家摆了十二盘打铁炉,请他去打"锄头"。
叮叮当当的声响拿鹅鸭叫声盖着,原来是在造起义的刀枪。
1851年洪秀全举旗,古隆贤这个广东客成了太平军里的"老兄弟"。
开头几年这铁匠没捞着打仗,光在营里喂马做饭。
1852年打南昌,前线人手不够把他调上去。
这汉子打起仗来够狠,拎着刀专往清兵堆里冲,立了功当上管几百号人的小军官。
三年工夫连跳几级,从监军升到把守天京太平门的总制。
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设了十三等官,古隆贤混到检点的位置,比陈玉成这些娃娃兵高好几级。
他倒是尽心,带着童子军操练,把打仗的门道教给后生。
九江水面布铁链,田家镇血拼湘军,左腿中弹都不下火线。
1856年他跟着韦昌辉的弟弟韦志俊打仗,谁料天京城里闹内讧,北王韦昌辉被同袍砍了脑袋。
韦志俊带着亲信逃到和州,哪晓得洪秀全猜忌他,陈玉成封江不让过,逼得走投无路。
三年后韦志俊献出池州城投了清廷,古隆贤他们几个也跟着剃了头。
曾国藩立马调遣这些降将去打芜湖,古隆贤半道倒戈,联合刘官芳杀回池州,反倒又立了功。
洪秀全大喜,封他们四个两广老将当王爷:襄王刘官芳、匡王赖文鸿、堵王黄文金,古隆贤得了个奉王名号。
可这王爷当得憋屈,皖南地界贫瘠养不起兵,邻着李秀成的地盘总受欺负。
刘官芳他们带着三十万兵像叫花子,洪秀全的金库堆满金银不拨粮饷,逼得队伍只能抢老百姓。
李秀成还在背后骂:"军纪败坏全怪这三人!"
最让古隆贤寒心的是1863年这仗。
从湘军手里夺回休宁城,刚想喘口气,杨辅清带兵来撵人,硬说这地盘是他的。
当年秋湘军大举压境,旌德城外连条后援粮道都断了。
古隆贤看着手下七万张饿得发绿的脸,叫人竖起降旗。
三座城池换七万条性命,曾国藩乐得拍大腿,奏折里夸他"兵不血刃连下三城"。
清廷赏了个游击虚衔,拨几千旧部给他统领。
可古隆贤没过几个月就辞官,雇了骡车回惠州老家。
安墩镇的老辈人还记得他回乡的情形。
在花县盖了九厅十八井的大宅子,置下二百多亩水田,十八座田寮雇人打理。
乡里原先过河要靠摆渡,他掏钱修起五眼石桥。
恶霸私设的税卡,他带人给铲平。
最让村民念好的是办学堂,从州府请来举人教书,穷孩子也能认字。
这位当过王爷的铁匠头年祭祖,祠堂供桌摆得比族老还丰厚。
四十九岁那年冬天得急症走了,葬在红珠坳的山坡上。
直到前些年清明,塘下村还有老人往坟头添土。
两广出身的太平军王爷少说百十个,被清廷剐了的、沉江的、砍头的不知多少,像古隆贤这般全身而退又福泽乡里的,独他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