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黄维发现军粮发霉还掺了大量砂石后,在向重庆反映无果后,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寄去了一袋军粮。何应钦见黄维一个军长,敢对自己如此放肆,暴跳如雷,派员去黄维的54军以清查账目为由,给黄维找毛病。 说起黄维,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干的事儿还真不小。1943年,黄维是国民党第54军的军长,那时候抗战正吃紧,部队的粮食可是命根子。可他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军粮发霉得没法吃不说,里面还掺了大把砂石。士兵们拿着这玩意儿,饿都饿不饱,哪还有力气打仗?黄维一看这情况,心里火大,他觉得这不是小事,得赶紧解决,不然部队的战斗力都要废了。 黄维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他先是按规矩向上级反映,想让重庆那边重视起来,把军粮质量搞好。可他连着反映了好几次,愣是没一点回音。重庆那边跟没听见似的,完全不搭理他。这下黄维急了,他知道光靠报告没用,得来点硬的。于是他让人把一袋发霉掺砂石的军粮装好,写上信,直接送到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办公桌前。这招够狠,也够直接,就是要让上面的人看看,士兵吃的是啥玩意儿。 可这一袋军粮送到何应钦那儿,效果是有了,却不是黄维想要的那种。何应钦一看这东西,气得拍桌子。他没想着去查军粮的问题,反而觉得黄维这是在挑衅他。一个军长,敢这么明着跟他对着干,简直是没把他这个部长放眼里。何应钦咽不下这口气,马上派了亲信去黄维的54军,说是清查账目,实际上就是要给黄维找麻烦。 这帮调查的人到了54军,翻箱倒柜地查了好几天,终于抓到了点把柄——“吃空饷”。其实这事儿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里不算啥稀奇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可何应钦的人就是要拿这个做文章,暗示黄维要是肯塞点钱,这事就能压下去。可黄维是个硬骨头,他一口咬定自己没干过这事儿,也不肯低头。结果调查的人啥也没捞着,只能灰溜溜地回去。 何应钦听说黄维不买账,火气更大了。他跟黄维的上司关麟征一合计,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好好收拾收拾这个不听话的军长。关麟征本来就看黄维不顺眼,这回逮着机会,哪能放过?他们给黄维安了个“破坏军需供应”的罪名,直接把他军长的位子给撤了,还要把他查办。黄维听到这消息,心里那个冤啊,但他一个军长,在这种权势面前也没啥还手之力。 好在黄维还有点人脉。蒋介石对他多少有点印象,知道他不是那种乱来的人。加上黄维的老上级陈诚也站出来说了几句话,才算保住了他没进大牢。不过处分还是跑不了,黄维被撤了军长,调去军委会当了个中将高参。这活儿听着挺高级,其实就是没实权的闲职。黄维咽不下这口气,他觉得自己没做错啥,完全是被何应钦和关麟征联手坑了。他干脆一甩手,辞了职,回了老家。 这事儿到这儿还没完。黄维走了,军粮的问题照样没解决。发霉的粮食、掺砂石的把戏,在国民党军队里还是老样子。黄维这回算是白折腾了,但他至少干了点别人不敢干的事儿。他用自己的法子,把军中这堆烂事儿捅了出来,虽然没啥大结果,可也让不少人记住了他这号人物。 再往深里说,黄维这事其实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倒霉经历。当时国民党军队里,腐败早就不是啥新鲜事儿了。军粮被克扣、被掉包,中间的油水都被谁捞走了,大家心里都有数。可像黄维这样敢站出来硬刚的,没几个。上面的人呢,要么装瞎,要么干脆就是这腐败链条里的一环。黄维撞上的,就是这么个烂摊子。 何应钦在这事儿里,表现得一点不光彩。他不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光顾着保自己的面子和权威。关麟征也好不到哪去,趁机落井下石,摆明了是私人恩怨。黄维在这俩人面前,算是吃了大亏。可他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也真挺让人佩服的。 其实黄维也不是啥完美的人。他在军队里混了那么多年,多少也知道点潜规则。可他偏偏选了这条硬碰硬的路,宁可把自己搭进去,也不肯跟那些龌龊事儿同流合污。这份骨气,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还真不多见。 再说回军粮这事儿,士兵们是最惨的。打仗已经够苦了,吃的东西还这么糟心,士气能不低吗?黄维看到了这点,才会这么上心。可惜他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撼不动那堆积多年的烂泥潭。他的失败,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那个时代很多正直人的缩影。 这故事听着挺憋屈,但也挺有意思。黄维一个小小的军长,敢跟军政部长叫板,这胆子不是一般的大。何应钦的反应呢,又让人觉得有点小题大做。这俩人一刚一怒,中间还夹着关麟征的算计,愣是把一件军粮的事儿,搞得跟宫斗戏似的。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戏剧化。
1943年,黄维发现军粮发霉还掺了大量砂石后,在向重庆反映无果后,给军政部长何应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29 11:10:04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