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夜,郑苹如被押到小树林秘密处决,特务看她如此漂亮,实在不忍心下手,突然,郑苹如说了一句话,特务立刻成全了她。 “拜托,不要打我的脸。” 一句冷静无比只求一死的话语,让犹豫的刽子手们瞬间扣动了扳机,她究竟是谁?为何赴死也如此从容,甚至让敌人心生动摇? 要读懂郑苹如,得先看她生在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她的父亲郑钺,是同盟会元老,跟着孙中山闹革命,还曾与廖仲恺共拟《革命方略》,她的母亲木村花子,则是出身日本名门的贵族小姐,为了支持丈夫的中国革命事业,不惜与家族决裂。 在这样的家庭里,郑苹如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一口地道的日语,又在上海弄堂里学会了流利的沪语,这两种身份,后来都成了她最锋利的武器。 不过,少女时代的郑苹如,也曾有过天真烂漫的梦想,她爱美,爱打扮,梦想着成为电影明星,像胡蝶一样,在画报上对着所有人微笑,她也确实因为一张舞台剧照上了报纸,眼看离梦想越来越近,可时代的浪潮,从不给人选择的机会。 淞沪会战爆发,她那位当飞行员的未婚夫王汉勋随部队撤离,两人的婚事就此搁置,上海沦陷后,郑苹如彻底放下了明星梦,转身投入地下抗日工作,她曾经梦想过的舞台,如今换成了龙潭虎穴,而聚光灯,则变成了敌人怀疑的目光。 凭借特殊的出身和出众的交际能力,郑苹如在日伪高层中游刃有余,很快成了军统在上海的一张王牌,她传送的情报,一次次挫败了敌人的计划。 但这样的潜伏,也意味着她时刻都在刀尖上跳舞,她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1939年冬天,她接到了刺杀76号特务头子丁默邨的任务,郑苹如精心策划了一场“美人计”,在静安寺路的一家皮货店设下埋伏。 眼看丁默邨已经走入陷阱,谁知,这个老牌特务竟从橱窗外一个保镖不合时宜的皮鞋上嗅出了杀气,仓皇逃脱,刺杀失败,郑苹如的身份也随之暴露,很快被捕。 76号的酷刑,没能撬开她的嘴,面对烧红的烙铁,她只字不提组织名单,反而一口咬定是“情杀”,甚至不惜编造自己与中统特务有染的绯闻,用名节和清白与敌人周旋。 这番操作,竟真的为她争取到了三周时间,也正是利用这宝贵的三周,她通过看守,成功将汪伪与日本海军的密约情报送了出去。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行刑地点特意选在了郑家祖宅附近的一片荒地,这是76号头子李士群的诛心之计,意图击垮她父亲的意志。 然而,站在荒地上的郑苹如,身形笔挺,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当特务们因她的美貌和镇定而迟疑时,她那句“不要打我的脸”,彻底击溃了他们的心理防线。 这最后的请求,听起来像是在意自己的容貌,可在那一刻,更像是一种对自己身份与尊严的最终坚守,刽子手们不再犹豫,背过身,三声枪响,她倒在了血泊中。 郑苹如的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在她冰冷的身体下,压着一张她做封面的《良友画报》复印件,后来解密的日伪档案显示,画报上那些看似随意的圈点标记,正是她生前未能送出的、关于汪伪与关东军布防的密码图。 她的牺牲,仿佛一道命令,四年后,她的哥哥、飞行员郑海澄,在执行任务时驾机撞向日舰“出云号”,英勇殉国,她的未婚夫王汉勋,也在一次空战中牺牲,人们在他飞机的舱盖上,发现了刻下的“苹如”二字。 而她的日本母亲木村花子,战后竟亲自登上东京法庭,为南京大屠杀作证,晚年,她立下遗嘱,将骨灰撒入长江,只为“与女儿共沐神州山河”。 1950年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曾有人提议将郑苹如的故事搬上银幕,剧本讨论会上,一位参加过地下工作的老同志突然拍案而起:"她不需要被演绎!"随即从公文包里取出1941年的绝密档案。 上面记载着郑苹如通过看守传递的十三份情报,其中五份直接影响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这个电影项目最终搁浅,却在档案室留下了一册特殊的"演员简历"——郑苹如当年报考明星公司的登记表,职业栏被她自己改成了"中国演员"。 如今,上海福寿园里立着郑苹如的铜像,少女手持画报,笑得灿烂,底座上却刻着四行血写的密码,或许直到今天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的美丽与优雅,可以爆发出怎样令敌人胆寒的力量。 信息来源:郑苹如绝笔信后的密码档案——澎湃新闻网
1940年深夜,郑苹如被押到小树林秘密处决,特务看她如此漂亮,实在不忍心下手,突
寰宇烽火
2025-07-28 11:28:31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