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朝鲜白马山附近,一个身影偷摸地越过志愿军的防线,狂奔到了韩军驻地,举起双手大喊:“我知道志愿军的作战计划!” 谷中蛟的出身并不复杂,湖南湘潭人,1920年代生,家里有点田产,算个小地主。他年轻时投了国民党军队,混了个小军官,1948年在辽沈战役被俘。被俘后,他没硬抗,很快接受改造,表现得挺积极。因为他识字会写字,文化水平在当时算不错,改造完就被编进解放军,去了志愿军第38军114师340团3营7连,当了个文化教员。这活儿听着不高大上,但也不差,教战士们识字、讲政策、写宣传材料,平时还能组织点学习讨论,挺受人尊重。他穿着军装,戴着军帽,常常在营地里忙活,拿个笔记本记录,连队简报也少不了他一份功劳。领导觉得这人踏实,工作细致,挺有前途。 可好景不长,1952年抗美援朝打得正激烈,38军要上前线,谷中蛟也得跟着去朝鲜。他本来想着靠文化教员的身份躲在后方,安全又体面,谁知部队调动,他也得收拾行囊。到了朝鲜,战场的残酷让他心里发怵。战友们在前线拼杀,立功受奖,军功章一枚接一枚,他看着眼热,但又怕死,不敢真上战场。他开始在领导面前耍嘴皮子,逢人就说想上前线杀敌,保家卫国,其实就是想刷存在感,博个好印象,盼着能混个安全点的职位。 这招在国民党军队里管用,可在志愿军这儿行不通。38军领导还真信了他的“豪言壮语”,觉得这小伙子有志气,直接把他调到突击队,准备让他参加白马山战役。谷中蛟傻眼了,他压根没想真上战场。突击队的训练可不是闹着玩的,负重跑、刺刀拼杀、夜间拉练,样样都得来真的。他第一天训练就摔了好几跤,满身泥巴,累得喘不过气。领导还鼓励他好好干,争取立功,他只能硬着头皮点头,脸上的表情却僵得像块木板。 白马山,朝鲜铁原郡西北的一个战略要地,地形险要,俯瞰平原,是联合国军的咽喉阵地。志愿军第38军计划在1952年10月5日夜间突袭395高地,切断敌军补给线。这仗打得不容易,38军114师340团和342团要联手,火炮掩护,步兵突击,计划得滴水不漏。谷中蛟被调进突击队后,跟着连长勘察地形,手里攥着地图,记下了395高地的地势、敌军碉堡位置、火炮阵地坐标,甚至后勤补给点的位置。这些情报,他没吱声,全记在脑子里。 10月1日,连长宣布新棉军服到了,但得打完仗再发。谷中蛟听说342团已经领了新衣,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心里窝火。他没多说什么,第二天凌晨就借口侦察,背上行囊,偷偷溜出营地。他摸黑翻过山坡,绕过志愿军的哨岗,朝韩军阵地跑去。天刚亮,他到了韩军第9师的防线,举起双手,扯着嗓子喊出那句惊人的话,把志愿军的作战计划全抖了出来。他站在韩军指挥部里,指着地图,把进攻时间、兵力部署、火炮位置一股脑儿交代清楚。 韩军第9师师长金钟五听了他的情报,半信半疑,但还是赶紧调整部署。韩军连夜加派两个连,挖了150个掩体,战壕加深到两米,铁丝网铺了七层,地雷布满阵地前沿。美军也火速支援,调来9个炮兵营、44辆坦克,还有第五航空队的几百架次战机,准备给志愿军来个狠的。志愿军这边很快发现谷中蛟不见了,军长江拥辉急得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参谋建议改计划,但上级觉得白马山太重要,全线反击已经定好时间,改不了。38军只能硬着头皮按原计划打。 10月5日夜,志愿军火炮开轰,116门大炮齐射,震得山谷嗡嗡响。突击队冲向395高地,迎面就是韩军的机枪和地雷。敌军早有准备,工事结实,火力猛烈,志愿军战士倒下一片又一片。高地反复争夺了24次,山头被炮火削平一层,双方死伤惨重。志愿军歼敌9300多人,自己也损失了6700多人,最终没拿下主峰。10月14日,战线焦点转到上甘岭,38军只得撤退,留下满地硝烟和牺牲的战友。谷中蛟的叛逃让白马山战役功亏一篑,志愿军的计划被他卖了个底朝天。这场仗打得太惨,38军虽是“万岁军”,这次却吃了大亏。数千战士没能回国,埋骨朝鲜,留下一个个家庭的悲痛。
1952年10月,朝鲜白马山附近,一个身影偷摸地越过志愿军的防线,狂奔到了韩军驻
古往奇趣角
2025-07-28 09:33:45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