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陈中柱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冒死来到泰州,向日军司令当面索要丈夫的头颅。
1941年6月,蚌蜒河畔战云密布。
陈中柱将军意识到部队陷入日伪军重围的险境。
他疾步走向岸边隐蔽的妻子王志芳的小船。
彼时的王志芳身怀六甲,身边是6岁的大女儿红秀。
将军对妻子决然说道:“保民卫土乃军人天职。我走了,孩子生下来,就叫‘承志’,让他铭记父亲志向!”
嘱托卫兵杨凤高保护妻女后,陈中柱旋即转身组织部队:“随我上岸!”
这成了他留给妻女的最后背影。
战斗异常惨烈。
陈中柱率部在蚌蜒河与日伪军激战三天三夜。
在卢家垞抢滩突围时,他魁梧的身形和挂在颈间的望远镜成了显眼目标,被日军火力集中攻击,身中六弹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日军为领功,竟残忍割下将军头颅带回泰州城。
日酋南部襄吉随即对王志芳母女下达了通缉令。
当时藏身于老乡家的王志芳,还不知丈夫已牺牲。
几天后,拼死脱险的卫兵杨凤高带回噩耗。
王志芳未发一言,只坚定要求:“带我去。”
她不顾杨凤高担心女儿年幼受惊的建议,执意带着红秀亲赴战场。
在一个标记着“陈中柱将军”的小土包下,她们挖出了用门板钉成的简陋棺材。
棺内是将军的无头遗体,血染的军装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惨烈。
6岁的红秀放声大哭,王志芳则紧咬双唇,强忍悲恸。
此刻,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她心中形成:必须找回丈夫头颅,让他全尸安葬!
几乎所有人都劝她放弃。
税警司令陈泰远直言:“日军正悬赏抓你们!此去凶险万分,无异送死!昔时关云长不也无头下葬,依然流芳百世!”
但王志芳心如铁石。
将军一生磊落,绝不能让他身首异处长眠地下!
她找来小船装上丈夫的棺木,带着女儿和杨凤高,毅然划向虎穴般的泰州城。
在泰州,王志芳找到旧相识、当时已投敌的第七纵队司令秦庆霖的府邸求助。
秦妻谢树清是王志芳故交,深表同情,急忙为衣衫简朴的王氏母女换上干净衣物。
谢树清挺身相助,找到日酋南部襄吉的翻译徐鹏举,奉上五千元恳求其斡旋,索要陈将军头颅。
徐鹏举碍于情面没敢收钱,但答应尽力。
南部襄吉得知陈将军遗孀竟敢索头,惊愕之余带着轻蔑,竟要求:“让她自己来司令部取!”
他料定一介弱女子绝无胆量踏入他的魔窟。
翌日清晨,泰州城内出现了令人窒息的一幕。
一名身怀六甲的中国孕妇,一手紧牵年幼的女童,在日军刺刀环伺下,面不改色地一步一步走向南部司令部。
她无视对准她们的枪口,径直跨进悬挂着膏药旗的日军心脏地带,直面南部襄吉,清晰而坚定地说:“我是陈中柱将军的夫人。我来要我丈夫的人头!”
当王志芳目光锁定大厅香案上的木箱时,立即上前欲取。
南部襄吉突然伸手阻拦。
王志芳怒目而视,凛然道:“你想反悔?我今日必要带走亡夫头颅!否则,”
她扫视周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其气势竟让南部襄吉退缩。
他随即下令举行仪式,煞有介事地带领部下为陈中柱燃香行礼,还虚伪地称颂将军英勇,询问子嗣情况并表示“盼你得子”。
这一切伪善做派,王志芳冷眼旁观。
她接过日本兵递来的木箱,确认里面药水瓶中丈夫头颅无误后,紧抱木箱,牵着女儿,在日军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昂然离去。
在城外泊船处,王志芳打开木箱,众人无不垂泪。
她请人将丈夫头颅与身体缝合。
泰州好心人凑钱置办了棺木。
陈中柱将军终得以全尸安葬于泰州西门外西仓桥畔。
为了陪伴丈夫,王志芳忍痛放弃了将丈夫归葬盐城故里的念头,带着两个女儿,靠着微薄接济在艰困中守候胜利。她终身未再嫁。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陈中柱为陆军中将,虽有筹办“中柱中学”之议,终因时局和经费流产。
将军长女陈璞,深受父亲精神感召,在抗美援朝爆发时年仅15岁便毅然参军,继承父志,保家卫国。
历史终得正名,1987年,国家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其忠骨得以从泰州迁回故乡江苏盐城烈士陵园,受到世代景仰。
1962年,王志芳携幼女移居澳大利亚。
2017年,在儿女陪伴下,她于丈夫墓前深情告慰后安然离世,享年101岁。
她用毕生的守望,铸就了对英雄最深沉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