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18年,英雄机长刘传建拯救上百个生命,被川航奖励500万元,然而,她的妻子却没有一丝喜悦,反而在采访中表示:希望民航再没有英雄出现......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川航英雄机长妻子:不希望他成英雄,希望再不要发生这种事) 2018年,川航3U8633航班紧急迫降、全员平安的消息传遍全国。机长刘传健一夜之间成了英雄,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赞誉。可庆功会上,他的妻子邹函却躲在角落里哭,面对媒体时甚至说:“不希望丈夫当英雄。” 世人眼中的无上荣光,怎么在最亲近的人看来,却成了避之不及的沉重?这背后,恐怕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对生命安全深层的思考。 2018年5月,42岁的刘传健像往常一样,提前两小时到了重庆江北机场。他要从重庆飞到拉萨,这条航线他飞了上百次,熟得不能再熟。 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养成了极为严谨的工作习惯。每次起飞前,他都会仔细检查飞行计划、认真核对气象信息,并与副驾驶徐瑞辰紧密协同,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六点二十六分,飞机平稳升空。驾驶舱内一切正常。 谁知平静在七点零八分被一声脆响打破。刘传健和徐瑞辰同时抬头,发现右侧挡风玻璃上出现了蛛网状的裂纹。刘传健本能地抓起话筒向塔台呼叫,申请下降高度备降。可他话还没说完,“砰”的一声巨响,整块玻璃瞬间爆裂。 驾驶舱眨眼间失压,零下四十度的狂风野蛮地灌了进来。仪表盘的碎片四处飞溅,副驾驶徐瑞辰的半个身子被巨大的压差扯出窗外,命悬一线。刘传强忍左臂被气流死死压住,右手也被金属片划开一道口子。 更糟的是,自动驾驶失灵,大部分仪表失灵,飞机正以超高时速冲向青藏高原的雪山。此时的飞机,就是一个不受控的“炸弹”,机上119名乘客性命堪忧。 即使身处绝境,刘传健的军人素养让他保持了惊人的冷静。他拼命把徐瑞辰拽回座位,凭借肌肉记忆摸索着戴上氧气面罩,并向塔台发出了代表最高紧急情况的7700代码。 面对混乱的仪表,他只能靠肉眼和20年积累的经验判断方位,死死攥着操纵杆,与狂暴的气流搏斗。 与此同时,机组其他人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战。客舱里,餐车横冲直撞,氧气面罩纷纷脱落。乘务长毕楠的额头被撞破,鲜血直流,但她依然抓着广播器,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安抚乘客。 地面也已进入战斗状态。成都双流机场接到通知后,立刻清空所有跑道,12架正准备起飞的飞机全部原地待命,为这架生死未卜的航班让出生命通道。 四十多分钟后,在极寒、缺氧和仪表大面积失灵的情况下,刘传健硬是凭手动操作,完成了三十多个标准程序。七点四十二分,当飞机稳稳停下。客舱里爆发出掌声和哭声,所有人,都活了下来。 这场迫降被国际民航组织称为“史诗级”的奇迹。刘传健获得了“英雄机长”的称号和那500万奖金。但对他的妻子来说平安才是最重要的。丈夫的每一次平安落地,都比任何“英雄”称号更重要。 如今刘传健在民航飞行学院担任总飞行师,他常对学员说“别把特情处置当成炫技,每个动作都要练成肌肉记忆。”机长肩上的四道杠,分别代表着专业、知识、技术和责任。在他看来,奇迹的背后是千锤百炼。 3U8633的平安着陆,是一场由极致专业主义、团队默契协作和严格规章制度共同完成的必然。刘传健的冷静操作,源于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机组的临危不乱,来自标准程序的烂熟于心;地面的高效协同,则是整个民航体系应急能力的体现。 但真正的安全,恰恰是让所有人都无需成为英雄。当每一次飞行都因为对规则的极致遵守而变得平淡无奇时,那才是对生命最高的敬畏。
飞机商务舱,空姐给我偷偷的塞来了小纸条
【13评论】【74点赞】
用户12xxx24
[赞][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