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贩运法案》时,他一边高调宣称要彻底解决芬太尼问题,另一边却在背后推卸责任,将美国的毒品危机归咎于中国。这种言辞鲜明的“甩锅”举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7月16日,特朗普公开签署了这一法案,并宣布芬太尼被列为“一级管制药物”,这标志着芬太尼的生产、贩运和销售将遭到严格的打压。然而,这本应是美国自己的内部问题,特朗普却选择将责任推给中国,并在签署法案时拿出一张14岁男孩的遗照,用以激起民众的情感反应。
特朗普为何再次炒作芬太尼问题?他心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背后隐藏着如何的政治意图?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局面?
一、美国“芬太尼之殇”的根源
与世界其他国家对阿片类药物的严格监管相比,美国对于芬太尼的管控显得相当迟缓,甚至可以说是“麻木”。芬太尼滥用问题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街头随处可见因使用芬太尼而扭曲身体、步履蹒跚的“丧尸”般的成瘾者。很多美国人已习惯了这种混乱的“美式民主风景”,将其当作美国社会的“正常现象”。
而中国早在2019年就对芬太尼及其合成前体物质实行了严格的司法监管,并通过加强法律体系的约束,严防芬太尼的滥用。然而,特朗普却把矛头指向中国,指责我国向美国出口“芬太尼前体”,但这一指责显然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芬太尼消费市场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美国政府对阿片类药物的管理一度形同虚设。1995年,美国疼痛管理学会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医学观点——疼痛的管理同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一样,需要得到充分重视。按照这一理论,美国的制药企业大力推销止痛药,甚至让民众在超市就能轻易购买到成桶的止痛片。此举直接导致了药物的滥用。更严重的是,患者长期使用低效的止痛药如布洛芬后,逐渐产生耐药性,迫使他们转而依赖更为强效的止痛药——芬太尼。这种药物在美国本不应普及,只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如癌症病人才会使用,但美国的社会现状却让这一问题越来越普遍。
更值得注意的是,芬太尼并非美国的“独特问题”。一些滥用者甚至表示,过去服用一片芬太尼便能舒缓一整天的痛苦,但如今即便吞下一瓶芬太尼,也只能短暂缓解症状。这表明,滥用问题已经恶性循环,根源并不在中国的芬太尼前体,而在美国的监管松懈和过度依赖止痛药的社会病态。
二、芬太尼关税背后的阴谋
特朗普将芬太尼问题归咎于中国,无疑是为了掩盖美国国内药物滥用的深层次问题。而他所采取的“芬太尼关税”政策,最终受害的却是美国的消费者。以美国的一家名为肯特国际的自行车公司为例,在美国政府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20%芬太尼关税后,该公司不得不将自行车售价提高12%,并面临裁员降薪的困境。
特朗普明明知道,最终承担关税成本的将是美国的消费者,却依然继续撒谎。其真实动机有两点。首先,他通过不断提高关税,实际上是在巧妙地为解决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资金支持。美国的关税收入大幅增长,特朗普的政策虽然让美国普通百姓付出代价,但他并不关心这些收入从哪里来,只要美债问题得到缓解,他便“高枕无忧”。
其次,特朗普急于通过这种强硬的对外策略,制造“强人政治”的形象。在美国国内,“芬太尼折叠”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然而特朗普却通过制造对中国的敌意,煽动美国民众的情绪,强化“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情绪。
三、多边合作的潜力与机遇
尽管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战来转移注意力,但他显然低估了中国在全球多边合作中的影响力。2023年7月15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解除对中国部分产品的出口管制。这一让步的背后,表明特朗普政府并没有他对外所表现的那样强硬。芬太尼关税和其他关税措施注定无法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因为中国并不依赖于单一的对美顺差。
中国积极推动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非合作已经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2023年上半年,中非贸易增速达到14.4%,而对非出口增速更是达到了23%的惊人水平。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也在加速落实,并对非洲多个国家提供了税收优惠和贸易便利。非洲虽然当前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但它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金砖国家也在逐步推进去美元化和本币结算的合作。随着金砖成员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金砖国家逐渐摆脱了对美元的依赖。这为中国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中国或许能够通过人民币等本币完成更多国际交易。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