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国军事专家克里斯蒂安·奥尔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日本的F-15J战斗机尽管已服役超过40年,但在面对中国空军时,除非对抗隐身战机歼-20,其他中国战机都无法对其构成太大威胁。奥尔通过俄乌冲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俄罗斯战机表现不佳,而中国的战机大多源于俄罗斯的设计,可能也会存在类似问题。但这种看法是否站得住脚?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国战机在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许多技术不再仅仅依赖于俄罗斯的设计。
在空战中,导弹的性能往往决定了胜负,尤其是超视距空战。在这一领域,日本的F-15J通过巨资升级,装备了AIM-120D导弹,宣称其射程可达到160公里。而中国的PL-15导弹,其射程数据从200公里到250公里不等,虽然数字之间的差距显眼,但这些数字背后的实际情况却值得深思。AIM-120D的160公里射程,可能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数据,代表的是风和日丽、高速高空的“广告值”;而PL-15的200多公里,可能已经包含了一些“保底值”。有传闻指出,巴基斯坦的歼-10C曾在印巴冲突中,在对方阵风战斗机雷达锁定范围外发射PL-15,并成功击落敌机。这一实战案例似乎印证了中国武器的性能数据更为保守,这让专家们在用“宣传尺”与“战斗尺”比对时,结果显得有些含糊不清。
谈到F-15J,它无疑是一个“老将”。服役超过40年的它,早已面临了机体老化的问题。金属疲劳、零件掉落、故障频繁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一度因为担心机体“空中解体”,而限制了它的飞行频率。它像是一位经历过无数战斗的老拳王,虽然声名赫赫,但身体早已透支。而日本方面正在全力为这位“老拳王”进行“换心手术”:为其装备世界最先进的AESA雷达和电子战系统,试图让它重返巅峰。然而,F-15J的对手却并非曾经的样子。中国的歼-16战机,尽管外界常提到它的“苏霍伊血统”,将其与俄制战机对比,但这恰恰是一个认知误区。中国的战机工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歼-16不仅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还能进行电子干扰,具有极强的多功能性。更重要的是,歼-16的数量超过300架,而F-15J的数量仅有100多架。可以说,这是老拳王与年轻全能格斗冠军的对决,结果几乎没有悬念。
俄乌冲突向世界展示了空战的新常态:单打独斗在现代战争中注定失败。俄罗斯的失败不仅是因为某架飞机不行,而是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和指挥。整个空军部队就像一支无章法的乐队,各自为战。相较之下,中国空军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中国的防空体系就像一支协调精妙的“立体交响乐”。歼-20作为隐身机,充当着“首席小提琴手”,悄然穿透敌人防线;歼-16则像雄壮的铜管乐队,负责火力压制;空警-500预警机与各种无人机则充当指挥,全面掌控战场局势。而日本的防空则像一张网,F-15J仅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背后还有预警机、宙斯盾舰、地面导弹等支撑。这种“交响乐”与“独奏”的对比,足以让F-15J的单打独斗显得力不从心。
歼-20无疑是这场空战辩论中的“幽灵”,它的存在让所有的技术讨论失去了意义。F-15J无论如何升级,始终无法逃避歼-20强大的隐身能力。这种隐身能力让F-15J的雷达在面对歼-20时,几乎变成了“睁眼瞎”。歼-20可以在F-15J的雷达探测范围之外悄然发射导弹,然后如幽灵般消失在空中,F-15J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这种“代差”让F-15J在面对歼-20时显得毫无还手之力,任何关于F-15J能否与歼-16或歼-10C对抗的讨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日本真正的“王牌”究竟是什么?面对强大的歼-20和歼-16,F-15J虽经过升级,但显然无法与中国的战机抗衡。日本的底气并非来自航空自卫队中的任何一架飞机,而是美日安保条约及驻扎在日本的美国空军力量。美国空军的F-22和F-35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实际上,日本空军的防空力量背后隐藏着强大的美国支援。这种背后支持的存在,改变了关于F-15J是否足够强大的讨论性质,背后的政治和军事背景才是讨论的真正核心。
总结来说,现代空战不仅仅是单机性能的较量,更是体系作战、信息整合、电子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拼。中国空军正以惊人的速度提升战力,而F-15J无论如何升级,都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空战需求。奥尔的评论似乎更多是在为日本加油打气,但这种鼓励可能会助长日本的盲目乐观,进而导致误判,这对日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时代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