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塑造时势。
隋朝末年,朝政腐败,暴政横行,奸臣当道,民众陷入苦难。徐茂公便是在这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英雄。他从山寨起义到最终助力唐朝建立,从一名无名小卒到成为唐朝的谋士,最后步入天子的近臣,家族荣光照耀。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临终之际,他却将遗言托付家人:“若我后代出现异常人物,必定要斩杀,否则将会酿成大乱。”
乱世中的忠义英杰
徐茂公,原名徐世,生于一个家境富裕、名望显赫的家庭。他自幼聪慧,才情出众,但对于隋朝的暴政一直心怀不满。17岁时,他毅然投身起义大军,加入了反抗隋朝的浪潮中,并说服起义军领袖翟让共同起义。
翟让原本打算通过抢劫谋生,但徐茂公深知穷困的百姓并无多少财富可图,便劝他把目标转向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若想劫富,何不去京杭大运河一带?”他建议。翟让听从了徐茂公的计策,带领队伍前往运河一带进行劫掠,果然迅速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财富积累后,徐茂公再度献计,建议翟让招募曾是隋朝名将的李密。李密家族有着深厚的背景,若能吸纳他来助力,必能引得更多英雄豪杰的加入。李密果然应召而来,瓦岗寨的人数迅速膨胀。
但翟让虽有雄心,却缺乏远见,对权力毫无兴趣,仅仅贪图财富。徐茂公见状,果断提出建议:“不如将寨主之位交给李密,依托他的威望,定能进一步壮大势力。”翟让同意了这一提议,将寨主之位让给了李密,顺利完成权力交接。然而,李密虽然表面上接管了权力,却对翟让心生疑虑,心里始终有个疙瘩。最终,李密趁着宴会设下陷阱,暗中派人刺杀翟让。翟让死后,徐茂公迅速逃离,却在逃亡途中被李密斩伤。
徐茂公伤愈后得知翟让死讯,心情沉痛,内疚自责。认为是自己当初的决策失误才导致了旧主的丧命。于是他选择告别李密,孤身一人前往溧阳。
不久后,李密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失败,瓦岗寨失守。李密转投李渊麾下,徐茂公闻讯决定归顺李渊,认为李渊是一位有大志的明主,自己若能投奔他,也是明智之举。于是,徐茂公带着溧阳的兵马钱粮去找李密,郑重其事地归还了这些财物。“原本这是你给我的,现在我把它交还给你。”他清白地来到了李渊面前。李渊感动于徐茂公的忠诚,并赐姓李,因此徐茂公又名李世。
李渊为徐茂公安排了光禄卿的职务,然而李密眼高于顶,对此职位极为不满。以李密的家世背景来看,他不应只是个光禄卿,而应担任更高的职务。长期被压抑的李密心中积怨,最终再次走上了造反之路,但他再次遭遇失败。
当李密死后,徐茂公痛哭失声,甚至请求李渊为李密举行盛大的葬礼。在这种忠义的品格面前,李渊不仅允许了他,还对他表示极高的敬意。
机智谋略 纵横三朝
程咬金在与尉迟恭争执时,竟差点让李世民陷入危机。程咬金深感愧疚,主动请求出征,为自己赎回过失。徐茂公巧妙地为他设计了一个战术,指引程咬金成功设伏,几次重创敌军。
在一次粮草运输途中,程咬金和尉迟恭展开激战,徐茂公通过巧妙的佯攻和埋伏,成功使唐军在敌军不备时劫走了大量粮草,并以此夺取了先机。徐茂公通过精准的判断,使唐军在战争中屡次获得胜利。
不问朝政 明哲保身
徐茂公在官场上非常谨慎,始终保持着“人在其位,谋其政”的原则。当李世民在继承人问题上遇到困扰时,群臣纷纷提出意见,唯独徐茂公沉默不语,直言:“陛下的家事,我不能管。”这种明哲保身的智慧,令他在接下来的风波中得以避祸。
当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再次激烈。王皇后与武则天的权力之争成为焦点,李治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寻求徐茂公的意见。徐茂公再次展现出深谋远虑,他直言:“这是陛下的家事,外人无权干涉。”李治最终选择了武则天为皇后,而徐茂公凭借他的巧妙言辞避过了风头。
半仙之名与遗训成真
徐茂公在年轻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战术洞察力,赢得了“半仙”的美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声愈加响亮,甚至被民间视为有神秘之力。
在临终时,徐茂公告诫家族成员:“若我后代有超凡之人,必定要除之,不然必将带来灾难。”这番话在他死后未被重视,但后来,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竟走上了反叛之路,试图挑战当时掌权的武则天。最终,徐敬业的叛乱被镇压,他也因此丧命,徐茂公的预言不幸应验。
结语
徐茂公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忠诚,尽管他常被人称为“糊涂人”,但他的忠诚与明智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忠诚不止于对国家,对主公,甚至对家庭,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他不仅用忠心换取了家族的荣耀,也用智慧和远见避免了许多危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徐茂公的故事,既是英雄的传说,也是忠义与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