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能被这类词汇用来形容,对于我国古代的官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不少这样清廉正直的官员。他们的美名有的被载入史册,得以永世流传,有的则通过民间口耳相传,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比如宋朝的包拯、被誉为“海青天”的海瑞,这些清官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在辽代,却有一位官员虽然名气不大,却真正践行了“两袖清风”的官员标准。他就是张俭——一个简朴到甚至穿着粗布衣服上朝的官员。他的节俭和正直令朝野震动,甚至让皇帝为他敞开了国库的大门。张俭究竟具备怎样的魅力,能够获得皇帝如此信任?而又是哪位皇帝,能容纳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臣子?
要揭开张俭的故事,首先得提到提拔他的这位明君——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国在历史上常被认为是彪悍凶狠的契丹族统治,但在这片土地上,同样出现过贤明的君主。辽圣宗就是其中佼佼者。或许你对辽圣宗不太熟悉,但他的母亲——萧绰,便是杨家将故事中的著名“反派”萧太后。萧太后辅佐儿子登基后,并未像许多权倾朝野的女性那样剥夺皇帝的实权,反而悉心教导他如何行使权力,治理国家。
耶律隆绪自幼聪颖过人,11岁即登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萧太后见儿子有此天赋,便倾尽全力辅佐。她的无私支持和教诲,使辽圣宗成长为一代明君。辽圣宗在位时间是辽国最长的皇帝,开疆扩土、体恤百姓、解放奴隶、削减特权,与北宋签订“檀渊之盟”,这些丰功伟绩让他载入史册。他还具备创新精神,破除旧有陈规,推动辽汉融合,健全科举制度,极大促进了人才选拔。
正因如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为“圣宗”的辽代皇帝。辽圣宗选拔臣子时有极高标准,不仅要求忠诚,更注重能力与品德兼备。在他的严格把关下,朝中大臣个个德才兼备,正直无私,他还为贤臣提供晋升渠道,为国家积蓄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辽圣宗的一次巡查中,遇见了那个让他念念不忘的贤臣——张俭。彼时,张俭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官,但他以节俭闻名。同僚见到辽圣宗路过,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张俭,称他是当地最大的宝藏。一般地方官员见到皇帝,都会献上丰厚礼物,但张俭却以简朴著称,甚至没有准备任何豪华之物,这反倒激起了辽圣宗的好奇心。
皇帝当即召见张俭。不同于其他官员的阿谀奉承,张俭举止从容、态度坦诚,令辽圣宗十分欣赏。视察结束后,辽圣宗便将张俭召入朝廷重用,且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坚定维护这位心腹。事实证明,张俭不仅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他以出色的政务能力和对皇帝的忠诚赢得了更多支持。尽管耿直性格让他与部分大臣关系紧张,但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皇帝更加倚重他。
张俭最大的特点,便是节俭。他一顿饭只吃一道菜,甚至多次婉拒皇帝赐送的佳肴,认为这是浪费。他穿的官服并非华丽的丝绸,而是质朴的麻布。他认为,豪华的服饰应当节省下来,更多用于百姓福祉。古代权贵间常以衣着奢华竞比显贵,但张俭却以节俭、为民服务的实绩赢得尊敬。
他所有的俸禄都用来救济贫困家庭,且多是匿名施助,让许多受益者直到后来都不知道帮助者竟是高高在上的张宰相。辽圣宗去世前,托孤于张俭,希望他辅佐继任者辽兴宗。辽兴宗虽贤明,却偏好奢华,这令张俭颇为担忧。
张俭自皇帝幼时便严加规劝,一旦发现奢侈行为,便严厉训斥,令年幼的皇帝留下深刻印象。成年后,辽兴宗依然敬重张俭,但对他每天穿着同一件麻布长袍颇感好奇。一次趁张俭不备,他竟在袍子上烧了个洞,想看看老师会不会换衣。张俭初未察觉,辽兴宗也因政务缠身逐渐遗忘此事。
后来,辽兴宗出征一年归来,再次见到张俭时,发现那个烧洞依旧未补,惊讶之余更为老师的坚持节俭所感动。为了补偿张俭,他开放国库,任其挑选布料与珍宝。张俭却只选了两匹布,缝制一套新官服,表示只要能体面接见使节,便足够,同时仍坚持带头节约。
他劝导辽兴宗少动兵戈,因为战争会让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生活困苦。听从张俭的忠告,辽兴宗改掉了奢侈习惯,逐渐转向节俭治国,君臣携手治理国家,政局日趋安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张俭身居高位,却心系民间疾苦;手握重权,依旧保持简朴。他的廉洁与为民情怀值得后世官员借鉴。唯有深入群众,艰苦朴素,方能真正了解百姓所需,实现“为民做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