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1912年冬,20岁的郭沫若从日本回到四川乐山老家完婚。这场婚姻由郭家父母安排,新娘张琼华时年18岁。
婚礼当晚,郭沫若离开新房,此后再未与张琼华同住。据郭沫若后来在《我的童年》中回忆,他对这场传统婚姻感到不适应。
张琼华婚后承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郭家族谱显示,她在郭家生活了68年,直到1980年去世。期间她未再嫁,也未生育子女。
1913年,郭沫若重返日本继续学医。根据他与家人的通信记录,这些信件主要询问父母健康状况,很少提及张琼华的近况。
1916年,郭沫若在东京与日籍护士佐藤富子相识。佐藤富子后改名安娜,两人开始同居生活。这段关系持续了20年,期间安娜为郭沫若生育了5个子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战工作。安娜和孩子们留在日本,后来在战争中遭遇困难。安娜曾多次写信向郭沫若求助,但未得到回应。
1939年,郭沫若回乡探望父母时见到了张琼华。两人简单交谈了几句,郭沫若随后返回重庆继续工作。
1943年,郭沫若与于立群结婚。但他始终未与张琼华办理离婚手续,这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意味着张琼华仍是郭沫若的合法妻子。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多项重要职务,成为著名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张琼华继续在乐山老家生活,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张琼华晚年身体状况较差,主要由郭家其他亲属照顾,她很少向外人提及与郭沫若的婚姻关系。
1980年,张琼华在乐山去世,享年86岁。仪式简朴,郭沫若本人未参加。
当时新式教育兴起,许多青年接触到西方的婚恋观念,与传统的包办婚姻形成冲突。
郭沫若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个人生活中体现了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而张琼华的经历则展现了传统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处境。
郭沫若他选择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但也因此承担了道德上的争议。
现代婚姻法赋予了男女平等的婚姻自由权,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这种法律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类似张琼华遭遇的悲剧重演。如何处理感情变化与婚姻承诺的关系,仍然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