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在举行授衔仪式之际,他竟猛地一把扯下肩章,而后扬长离去,紧接着便立下了一则坚定的誓言:死后决然不会身着军装下葬![666]
段苏权14岁加入革命队伍,红军时期,他曾担任黔东独立师政委,率部牵制国民党军10个团。解放战争中,他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创新“分段阻击法”,歼敌1.2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段苏权成为首批学习驾驶轰炸机的陆军将领。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他被调往朝鲜指挥志愿军空军作战。
面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飞行员,段苏权总结出“一搜索、二接敌、三攻击、四集合、五退出”的空战口诀。这个简单实用的战术要诀,在实战中帮助许多年轻飞行员保住了性命。
然而,正是在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段苏权的人生轨迹。
当时志愿军空司上报的战损比是“一比一”,意思是击落敌机与我军损失飞机数量相等。但亲历空战指挥的段苏权心里清楚,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
经过反复思考,段苏权决定将真实的作战记录直接上报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这份报告中,他详细记录了24名飞行员的真实战斗情况,指出虚报战果对空军建设的危害。
1935年,段苏权所在的黔东独立师被国民党军打散,他在突围中负伤,伤愈后重新归队。这个经历早在1937年就经过八路军120师党委调查,得出明确结论:段苏权历史清白。
但在1953年,这个问题被重新审查。总政干部部以“历史问题复杂”为由,决定在1955年授衔时给他“暂授少将”。
按照段苏权的资历和战功,他本应授予中将甚至上将军衔。当授衔通知在仪式前半小时传达给他时,这位征战半生的老兵选择了拒绝。
1985年,《解放军报》刊发文章为段苏权平反,确认其历史清白,但此时距离那场授衔风波已经过去了30年。
临终前,段苏权对家人说:“我这一生问心无愧,为党为人民做了该做的事。但我不愿意再穿那身军装了。”
1993年段苏权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追悼会上他身穿朴素的中山装,没有军旗覆盖。但来参加追悼会的老战友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向这位耿直的老将军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段苏权的选择让人深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说真话需要极大的勇气。他明知道如实上报空战损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还是选择了坚持真理。
历史最终还是公正的,虽然段苏权生前没能等来应有的军衔,但他坚持真理的精神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敬佩。
段苏权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荣誉与真理面前,他选择了真理;在个人得失与党的事业面前,他选择了党的事业。
网友热评:
“老段是真硬气! 少将咋了?人家18岁带兵打仗的时候,多少人还在穿开裆裤呢!脱队三年咋了?那是重伤要命,又不是叛变!授衔这事儿,感觉就是有人故意翻旧账……”
“历史欠他一颗星啊! 看看同期纵队司令都是中将,就他少将,换谁不憋屈?临终不穿军装,骨灰不盖军旗,这是用最体面的方式,表达最狠的抗议!”
“老一辈的委屈咱不懂,但真心疼! 听说追悼会上百位将军自发送行,连上将都红着眼说‘他该是中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军衔不是唯一尺子! 老段后来去老挝修路、当军校政委,哪样没干好?人家一辈子没争名利,最后那身中山装,反倒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的风骨。”
段苏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复杂,战功赫赫却因“历史问题”低授,刚烈性情又遇上特殊年代的潜规则。
该不该用三年脱队否定一生功绩? 有人觉得组织原则没错,更多人认为“委屈了真英雄”。但无论立场如何,老将军临终的倔强,确实撕开了军史里一道值得深思的伤疤。
“如果段苏权1955年授了中将,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换作是你,能接受‘战功换不来对等荣誉’吗?” 欢迎在评论区吵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