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12年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拖欠工作,将自己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凝视] 2012年5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里,74岁的林俊德院士躺在病床上,手指颤抖着敲击键盘。癌症晚期的他坚持要把办公电脑搬进病房,只为整理那些关系重大的核试验数据文件。 病房外的医生护士都知道,这位老人时间不多了,但他们更知道,那台电脑里存储的45次核试验完整数据,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最宝贵的技术档案。 故事要从1963年说起,25岁的林俊德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当时的中国核试验刚刚起步,连最基本的测震仪器都没有。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这个年轻的工程师开始了他的“废物利用”之路。他拆下自行车内胎当密封圈,把旧闹钟的发条机构改装成传感器,竟然拼装出了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钟摆式测震仪。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当巨大的蘑菇云升起时,所有人都在安全距离外观测,只有林俊德冒着核辐射危险冲向爆心区域,抢救那些记录关键数据的测试设备。 这台简陋的测震仪成功记录下了爆炸产生的地震波数据,为分析核爆威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这次成功让林俊德找到了用低成本设备获取高精度数据的技术路径。 在接下来的50年里,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他研发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测量精度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1.5倍,而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这种仪器的核心创新在于使用机械式钟表机构替代昂贵的电子元件,通过精密的齿轮传动系统,能够在核爆产生的强电磁脉冲环境下正常工作,而电子设备在这种环境下会瞬间失效。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核爆过程,中国在计算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林俊德带领团队开创了一套独特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巧妙的数学建模,用普通计算机就能得到与超级计算机相当的计算精度。 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将复杂的三维爆炸过程分解为多个二维平面计算,再通过特殊的数学算法进行重构。这一创新不仅节省了大量计算资源,还为东风系列导弹的弹头设计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 马兰基地的同事们都记得,林俊德总是第一个到达试验现场,最后一个离开。在罗布泊夏季50度的高温下,他坚持现场指导设备安装,经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他总结出的“现场试验三步法”——现场测试、实时调整、立即验证,让中国核试验的数据采集效率提升了两倍以上。这套工作方法后来被写入了核试验操作手册,至今仍在使用。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告诉他最多还有几个月时间。但这位老人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电脑里那些尚未整理完毕的试验数据。 在生命的最后27天里,他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当病情恶化无法坐立时,他要求把病床摇高,继续在床上工作。护士们看到,他的手指已经因为化疗而肿胀变形,但依然在键盘上颤抖着敲击。 林俊德直到生命最后还在整理数据文件,之后他意识模糊,这位为中国核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家安静地走了。 他留下的不仅仅是45次核试验的完整数据档案,还有20多项技术专利和一套完整的核试验数据处理方法。这些成果至今仍在为中国的国防科研提供技术支撑。 林俊德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被安葬在马兰,他的墓碑上面刻着他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今,罗布泊的核试验已经成为历史,但林俊德团队研发的测试技术仍在发挥作用。他设计的地应力监测装置经过改进后,成为了现代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全国多个地震多发区投入使用。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位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院士,一生都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他穿了20多年的军大衣,用了30多年的老式保温杯,却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信源: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底气背后有这样一个人:生命最后的10小时,感动全中国——共青团中央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
优优谈过去
2025-07-25 10:15: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