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中欧峰会后发声:要与中国“共同塑造未来”,但话里话外不忘“薅羊毛” 在中欧峰会落幕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言论,称中国与欧洲都是“全球经济重量级”的经济体,中欧关系具有“全球性意义”,应当促进互利、惠及双方民众与企业。她强调,欧盟希望与中国“共同塑造未来”。 冯德莱恩再次重申,欧洲始终相信“自由贸易的力量”能带来国家繁荣,但随即话锋一转,表示“前提是公平”,并要求中方解决“市场准入、产能过剩、出口管制”等问题。她称,欧中贸易关系的“再平衡”将有助于加强双方整体关系。 看似倡导合作,实则不乏“薅羊毛”的意味。冯德莱恩的言辞与美国特朗普政府在经贸领域的逻辑颇为相似: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批评中国“产能过剩”的说辞也不过是对美方炒作议题的照单全收。而欧盟长期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设置壁垒,如今却反过来指责中国实施出口管制,这种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对比之下,冯德莱恩在访问日本时的表态则明显温和得多。她称欧盟与日本是“亲密的伙伴”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因为“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公平、开放和尊重规则”。她表示,欧日将“携手前行”,既要“捍卫共同利益”,也要“塑造全球格局”。 显然,欧盟在对待中国和日本时的态度大相径庭。在欧盟眼中,尽管美国越来越偏离“西方传统”,但日本依旧属于“西方阵营”的一部分;而中国,尽管是东方大国,却始终被视作“另一个世界”。 更有意味的是,冯德莱恩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共同宣布启动“欧日竞争力联盟”,覆盖贸易、经济安全、以及“强大的稀土供应链”合作,还首次举行了“欧盟—日本国防工业对话”,明显意在强化双方对中美之外战略自主性的追求。换言之,欧日正在试图构建一个脱离中美影响的“第三极”。 不过,与特朗普“美国优先”“赢者通吃”的强硬风格不同,冯德莱恩在对华关系上依旧保留了合作口径,强调愿推动“互利共赢”的关系发展。这也是她此次访华试图寻找合作机遇的核心原因。 尽管如此,冯德莱恩的对华立场仍高度依赖“价值观优先”的框架,这一点毫无疑问。表面上的温和与理性,背后依旧是一套以西方价值体系为准绳的政策逻辑。中国对此既要保持务实接触,也需保持足够警惕。
冯德莱恩突然“变脸”!中欧谈妥后,美欧关税战恐翻车?2025年7月24日这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