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8日清晨,宛平城墙上的土灰簌簌落下,砸在王启元雪白的衣襟上。他低头看了眼腰间那圈粗糙的麻绳,又望向城下黑洞洞的枪口,深吸一口气。 两个士兵攥紧绳索,将他缓缓缒下十米高的城墙。绳索在粗糙的墙砖上摩擦,每一次晃动都牵动着城上守军的心,这位29军的少校参谋,正孤身走向日军的枪口。 城外的日军早已严阵以待,机枪冰冷地指向城墙。日军中队长清水节郎,明明在半小时前已接到所谓“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归队的报告,却仍挥舞着指挥刀,强硬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北平西南这座小城,瞬间成了点燃中日全面战火的关键火药桶。丢了卢沟桥,北平就是一口活棺材!29军将领的警告绝非虚言。 自从1936年日军强行占领丰台,北平的东、北两面已被日伪势力包围,西南方向的卢沟桥及扼守平汉铁路的通道,成了北平与外界联系、获得补给的唯一生命线。三天前,日军就在雨中对着宛平城方向进行刺刀冲锋演习,挑衅意味十足。 谈判帐篷里,茶水冒着热气,看似平静。但王启元看得真切:日方代表递茶时袖口露出的厚厚枪茧,远处沙岗上悄悄推进的日军机枪阵地,无不暴露着对方的真实意图。日方代表第三次重复着“士兵失踪需入城搜查”的谎言。 王启元紧握着茶杯,强压怒火就在清晨5点,这些口称“和谈”的日军部队,已经用炮弹轰击了宛平城,炸塌了专员公署的屋梁!更让王启元警觉的是,有记载称,日军参谋人员在进入中方场所时,曾暗中步测距离,为后续炮击提供坐标。 果然,谈判过程中,炮弹呼啸而至,目标极其精准,谈判场所首当其冲被炸毁! 此刻,城墙另一侧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守卫卢沟桥铁桥的金振中营长正率领着著名的29军大刀队,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展开惨烈搏杀。 80多名中国士兵发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怒吼,用血肉之躯阻挡着日军的坦克和步兵。寒光闪闪的大刀与日军的刺刀激烈碰撞。 王启元在完成其使命后,继续在华北战场抗击日寇。卢沟桥头的枪声,彻底惊醒了沉睡的雄狮。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殊死搏斗就此展开。 88年风雨过去,宛平城墙上的累累弹痕依然清晰可见,如同永不闭合的眼睛,凝视着历史。每年的7月7日,年逾九旬的郑福来老人都会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卢沟桥上。 当游客的手指抚过城砖上那些深深的弹孔,当防空警报划破现代都市的天空,那声音仿佛穿透时空,与1937年那根缒下王启元的麻绳产生了共鸣。 这些痕迹和声响,是历史的烙印,提醒着后人:卢沟桥的枪声,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奋起的号角,它所承载的牺牲与抗争,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 国内权威信源:新华社《全景还原“七七事变”》、中央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亲历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8年,128师俘获数名日军。下属请示师长王劲哉如何处置。王劲哉没有任何犹豫
【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