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王震将军出任铁道兵司令员后,在视察某处工地时,忽然瞥见一个身影分外眼熟的民工,当即喝道:"把头抬起来!"谁知那民工闻言竟转身就逃......
京沪铁路沿线尘土飞扬,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正巡查工程进度。
一群扛着枕木的工人弓着腰走过,其中一张面孔让他心头猛地一跳。
此人在阳光下黝黑的面容带着某些模糊的烙印,那是一种二十余年前烙在他记忆里的痕迹。
他不由自主停住脚步,出声喝道:“站住!”
随即转向警卫示意扣住此人。
那人像被踩了尾巴的狸猫一般窜出两步,却被警卫一把摁倒在泥地上,扬起一片黄尘。
王震走上前去细看这张沾满尘土的脸,嘴角掠过一丝冷意。
不错,确是自己当年在湘赣边界苦寻不得的恶霸刘玉良。
王震生于1908年湖南浏阳的一个贫寒农家。
那个年代地主欺压百姓司空见惯,农民的日子像磨盘上的谷粒,被碾得支离破碎。
少年的王震看尽了人间苦难,那些叹息和泪水浇灌着他心中的反抗种子。
1922年他踏上从军之路,后来在铁轨间抡起铁锤,在汽笛轰鸣中接触到了革命的思想。
1927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面鲜红旗帜照亮了他的人生方向。
而就在那年风云突变。
许克祥在长沙亮出屠刀,白色恐怖吞噬着每一寸土地。
但这没有让王震退缩。
他转入地下,成为长沙、武汉铁路沿线流动的革命火种。
1929年,组织将他派往香港,随后又辗转至湘东革命根据地。
他历任红军独立团政委、师党委书记,成为燃烧在湘赣边界的一簇烈火。
在九渡冲战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记载他以奇兵夜袭敌后高地,歼敌五百余人俘虏上千人,被中央军委赞为“湘赣战场的创记录胜利”。
当左倾路线在红军内部蔓延时,他像挡在战友身前的岩石,默默抵制着错误的军事策略。
1934年红六军团西征拉开序幕。
他与萧克率领的这支队伍苦战八十昼夜,为中央红军主力探路开道。
10月在湘西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师后,他担任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和军委委员。
在十万坪战役中,他亲临指挥歼灭敌军三千人,让胜利的旗帜首次在红二、六军团阵地升起。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接到新的使命。
1954年2月,一道命令把他推上铁道兵司令员的位置,十万筑路大军交付到他手里。
次年,上将军衔缀上他的肩头,责任却比那三颗金星更沉重。
鹰厦铁路工程推进到永安地段时,王震在视察中发现士兵咳嗽声此起彼伏。
深入营房才知是疟疾横行。
更令他震怒的是部队营房迟迟未建,刺骨寒风里,士兵们裹着薄被蜷缩在临时窝棚中。
营长无奈吐露实情:地方上对修建营房的事一拖再拖,派去接洽的人员连县长面都见不到。
王震当即沉着脸赶往县政府。
县长却端足架子。
他瞟了眼穿着简朴的王震,当是普通的士兵代表,竟坐在小汽车里挥手让警察动手。
警卫冲上前护住首长,此时围观人群中不知谁大喊:“那是王司令!”
县长顿时浑身筛糠般发抖,堆着满脸谄笑连声告罪。
王震冷冷道:“既然我管不了你,让管得了的来。”
不久叶飞书记介入调查,《福建日报》翌月刊登了该县长被撤职查办的消息。
而在官兵齐心奋战下,鹰厦铁路提前两个月全线贯通,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要标志。
至于京沪线上的遭遇,则要追溯到更远的血色岁月。
1930年代的湘赣苏区,刘玉良的父亲是桑植县人人痛恨的大地主,在土地革命风暴中被苏维埃政府镇压。
怀恨在心的刘玉良在国军“围剿”期间充当向导,带人疯狂搜捕红军伤员和家属。
王震部队数次设伏皆被其逃脱,此人竟辗转当上国民党民团团总。
1949年湖南解放时他趁乱潜逃,隐姓埋名躲在赣闽交界的筑路工地,一藏就是二十余年。
王震那双眼睛却在熙攘民工中识破了伪装。
刘玉良被押回桑植,人民政府的判决很快下达,罪恶生涯终结在正义的枪声中。
王震将军就是这样的人:面对战士疾苦,他可以夜闯县衙。
对待逃窜凶顽,二十多年时光都磨不灭追索的执着。
在革命战火中保护同志,在和平时期守护百姓,这就是一个从浏阳农家走出的将军跨越时代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