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武则天下诏赐死儿子李贤。远在巴州的李贤,无奈的喝下了酷吏丘神勣带来的毒酒。李贤被父亲李治寄予厚望,却在母亲的权谋面前,无处藏身。 李贤出生于永徽五年(654年),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生于武则天随高宗前往昭陵祭拜的途中。这一特殊的出生背景,似乎也预示着他一生将与皇家的祭祀、礼仪以及权力斗争紧密相连。 作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儿子,李贤自幼便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同时也接受着良好皇家教育。 李贤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唐高宗对他格外宠爱。 李贤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唐朝政局的剧烈变动。他出生时,武则天刚刚被册封为皇后不久,正逐渐在朝堂上崭露头角。而到了显庆元年(656年),武则天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李贤则被封为潞王。此后,李贤又相继被封为沛王、雍王等,在皇子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担任雍王期间,李贤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这一时期的历练,不仅让李贤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让他在朝中赢得了不少大臣的支持与赞誉,为他日后被立为太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然离世,储君之位出现了空缺。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唐高宗于同年六月下诏,立李贤为皇太子。 成为太子后,李贤更加勤勉好学,积极参与朝政。他多次受命监国,“百司畏肃,事无留滞”,其治国才能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认可。 唐高宗对李贤的表现十分满意,曾多次下诏褒奖,称他 “仁孝温恭,岐嶷端慧,禀天地之灵气,含日月之贞辉”。 在监国期间,李贤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还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他召集了当时一批著名的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共同注释范晔的《后汉书》。这部注释之作,不仅体现了李贤深厚的学术功底,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后汉书注》完成后,唐高宗亲自为其作序,对李贤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然而,储君之位带来的并非全是荣耀,还有无尽的忧虑。随着李贤在朝中的威望日益提升,他与母亲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 武则天是一个极具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她不甘心只做一个后宫的皇后,而是希望能够掌控朝政大权。李贤的出色表现,无疑对她的权力扩张构成了威胁。 武则天开始对李贤进行暗中打压。她多次派人监视李贤的言行,寻找他的过错。同时,她还利用一些谶语和流言,来动摇李贤的储君之位。 当时有一个叫明崇俨的术士,深得武则天信任。他曾在武则天面前说李贤 “不堪承继大统”,并推荐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显。 李贤与武则天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逐渐从暗中的较量走向了公开的对抗。李贤曾多次在朝堂上与武则天发生争执,对她的一些政策提出反对意见。这让武则天更加坚定了要除掉李贤的决心。 调露二年(680年),一场针对李贤的阴谋悄然展开。武则天指使心腹诬告李贤谋反,称他在东宫私藏甲胄,意图不轨。 唐高宗闻讯后,十分震惊,立即下令彻查。 在武则天的操纵下,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在东宫果然搜出了数百件甲胄。面对这一 “铁证”,李贤百口莫辩。他知道,这是母亲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要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唐高宗虽然对李贤心存怜悯,但在武则天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让步。 同年八月,唐高宗下诏废黜李贤的太子之位,将其贬为庶人,流放巴州。李贤的亲信也受到了牵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这场宫廷斗争,以李贤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被流放巴州后,李贤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富贵,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时常在巴州的山水间漫步,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悲愤之情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首《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诗以种瓜为喻,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母亲武则天残酷无情的控诉,以及对自己和兄弟们悲惨命运的哀叹。 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的权力更加稳固。她担心被流放巴州的李贤会成为自己称帝的障碍,于是在第二年,派遣酷吏丘神勣前往巴州,赐死李贤。 当丘神勣带着武则天的敕令来到李贤面前时,李贤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从一个备受宠爱的皇子,到一个被废黜的庶人,再到如今即将走向死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他喝下了那杯毒酒,结束了自己年仅31岁的生命。 李贤本是一位才华横溢、颇具治国才能的皇子,却因为卷入了宫廷权力斗争,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李贤死后,他的遗体最初被安葬在巴州。直到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才将他的灵柩迁回长安,以亲王之礼陪葬乾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又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为他平反昭雪。#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最初拟定的15位大将人选,前9位无可争议,张宗逊排在第10,第11是宋任穷,第1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