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世友命令边贵祥放了越南俘虏,谁曾想他却怒吼道:“罢官,坐牢,我都无所谓,但俘虏坚决不放!”
对越自卫反击战那年,广西方向的战线,一支名叫163师的部队打得分外凶悍。 这支部队当时的师长叫边贵祥,很多人记住他,不是因为他级别有多高,也不是因为他领了什么特别的勋章,而是因为一句硬梆梆的话传了出来:“罢官、坐牢,我都无所谓,但俘虏坚决不放!” 越南当时刚从越战的废墟里爬起来,背后还有苏联的撑腰,野心一天比一天大。 他们不但插手老挝、柬埔寨,还频繁越境,在中越边境一线搞小动作,像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有时候是偷袭边防哨所,有时候是直接进入村落挑事。 说白了,他们把自己当成亚洲新的霸主了,觉得中国在经历“动荡”之后软弱可欺。 可现实总是喜欢教人做人。 1979年2月,中国决定以实际行动回应越南的挑衅,一场持续不到一个月的反击战在南方打响。 这场仗从广西、云南两线发起,攻势干脆,不拖泥带水。 战役目标很明确,不是全面战争,更不是吞并土地,而是一次带有警告意味的惩罚性打击。 广州军区的第55军担任主要突击力量,其中的163师就是先锋之一。 这支部队短短几周里连战连捷,一路从同登打到谅山,甚至渡过奇穷河,把枪口对准了河内方向。在越南军队眼里,这简直成了催命符,于是他们干脆放话,悬赏三万美元捉拿这个叫边贵祥的师长。 边贵祥这个人,当时在部队里的威信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 他打过仗,身上有伤,独眼就是那时留下的。 在解放战争里他挨了炮弹,一只眼睛炸出来悬在脸边,他没哭没喊,只是把那只眼球往地上一丢,继续指挥作战。 谁要是知道这事,再看到他顶着眼罩站在前线,心里大概就清楚这人不是说说而已。 他是那种真把生死看淡的主儿,也是那种会为一个战士的命跟上级吵翻天的指挥官。 战争的推进虽然快,但节奏是由上而下紧盯着外交局势走的。 打是打,但不能让这仗拖太久,更不能让国际社会觉得中国贪图别国领土。 当部队逼近河内后,高层很快就发出撤兵的命令,意思是打到这儿就可以收了。 不仅如此,为了体现诚意,还决定释放在战斗中俘获的越南士兵。 命令一下到各部队,大多数都照办了,只有一个人死活不肯,那就是边贵祥。 他带的163师战果斐然,前面打仗冲得猛,打下来的人也多,不少越军士兵都落到了他们手上。 可在收到释放命令时,边贵祥态度特别强硬。 他给上级回话,说战场态势未明,部队安全难以保障,释放俘虏可能导致新一轮敌军渗透,明确表示拒绝执行。 他不是含糊其词,而是直接扔下一句话:“罢官、坐牢,我都无所谓,但俘虏坚决不放。” 在和平年代说出这样的话,听着可能有些莽撞,可在战场上,他的话反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冷静。 他知道,俘虏一旦回去,可能立刻重返战场。 这种事情不是猜测,是过去打仗时见过的事实。 再者,士兵的命不是赌注,一个俘虏换一个战士的命,怎么算都不值。 边贵祥不是怕上级,而是怕放错了人,伤了自己兄弟的心。 他很清楚,这仗是国家打的没错,但兵是他带的,命是活生生的命,不能用来凑数。 部队里对他的决定一边倒支持,很多连队的干部私下说,老边讲得对,越南人根本不讲什么人道主义。你刚放人,人家就冲过来抢地盘,这仗要真讲仁义,就不是战争了。 有人说这话有点狠,可在那个时候,没有哪个前线兵觉得自己是在和“文明世界”打仗。 他们面对的是丛林里钻出来的、从来不按牌理出牌的敌人。 边贵祥的决定,说白了,是用实际判断扛住了政治压力。 当然,上级也不是不知道轻重。 命令是由广州军区下发的,具体负责人是许世友。他当时是军区司令,脾气比谁都倔,打仗一套、讲义气一套。得知边贵祥没执行命令,他当场把人叫去骂了一顿。话说得很重,但出了门,他什么处分也没下。 有人后来回忆,许世友看完报告,翻着白眼骂:“他娘的,边贵祥就是犟!可我知道他是为士兵好。”这句话在传开之后,部队上下都清楚,老边是被骂了个痛快,但其实被保了下来。 战争接近尾声那几天,越南果然又想反扑。 趁着中国军队按撤兵节奏放松阵线,他们试图重新占据几个战略要地。 结果边贵祥带着163师反手就把谅山大桥给打下来了,还顺势渡了奇穷河。 这一下子彻底打乱了越南人的节奏,也让他们明白,对方压根没打算轻易放他们一马。 当那条通往河内的防线被突破后,越南高层才真正坐下来谈判,释放战俘这件事,也是在战争完全结束后才被重新提上议程。 很多年后回头看这件事,才知道有些选择当时看上去不合规、不听话,事后反而成了转折点。 边贵祥没放俘虏,是抗命,但正是这抗命让前线稳住了阵脚,也让越南没能在撤军时趁火打劫。而在表彰大会上,他自己拒绝接受任何勋章。 他说:“功劳是弟兄们的,不是我的。”别人说他谦虚,他笑也不笑,只说:“我没掉脑袋,已经谢天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