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长征走到生死攸关的一步,大凉山前,敌军重重设防。刘伯承写信给川军

风城春史呀 2025-07-23 14:11:32

1935年,红军长征走到生死攸关的一步,大凉山前,敌军重重设防。刘伯承写信给川军旅长许剑霜,只求“让个路”。谁料,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在国共对立的乱世,一个旧部为何敢冒死放行?     1935年,中央红军在经历湘江战役后,兵力大幅减损。国民党军队却仍紧追不舍,妄图将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此时的红军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而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则成了摆脱困境的关键。大凉山一带地势险要,是红军北上途中的重要屏障,蒋介石早已下令让川军在此严密布防,形成了一道难以突破的封锁线,红军的前路被死死堵住。     在此危急关头,红军将领刘伯承站了出来。他深知大凉山地形复杂,强行突破必然损失惨重。思索再三,他决定尝试以书信沟通的方式,为红军争取一条生路。     他将目光投向了驻守此地的川军旅长许剑霜,提笔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派人送到许剑霜手中。信中只求川军 “让个路”,放红军北上抗日。     许剑霜收到信后,心中波澜起伏。他端详着信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往昔岁月。     1920年,许剑霜从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川军第二混成旅第一团刘伯承的手下。那时的刘伯承军事才能卓越,在军中威望颇高。而此时许剑霜作战勇敢、练兵有方,很快便得到刘伯承的赏识与器重,一路从基层被提拔为营长。     1926年,刘伯承组织泸州起义,许剑霜积极响应,全力拥戴刘伯承为起义军总指挥。在这场战斗中,许剑霜表现英勇,率部给反动军队以沉重打击。战后,经刘伯承、潘自方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起义最终失败,许剑霜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他几经辗转进入了刘文辉的部队。凭借自身出色的练兵能力,他被委任为川康边防军第16旅旅长。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身为非刘氏家族成员,时常遭受排挤,处境十分艰难。     面对刘伯承的请求,许剑霜陷入了两难抉择。一边是曾经的老首长,是他敬重的革命引路人,且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与他内心的爱国情怀不谋而合;另一边,蒋介石已下达死命令,要求坚决阻击红军,若公然“通共”让路,必然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许剑霜思索再三,念及旧情,更出于对革命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毅然决定冒险相助。     为了不引起上级过多怀疑,许剑霜采取了巧妙的策略,他先派亲信副官将刘伯承的原信送往西昌川康边防司令刘元璋处,主张给红军让路。刘元璋面对此事,未明确表态,许剑霜便将其视作“默许”。     16日黄昏,在丰站营、八斗冲一带隘口,许剑霜指挥部队佯装抵抗,朝天放了几枪后,便迅速下令撤退。就这样,红1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于17日3时顺利占领德昌,红军得以继续前行。     后来,红军路过西昌时,有200余名掉队伤病员不幸被邓廷旅所俘。许剑霜得知后,心急如焚。他找到相关负责人耐心劝说,最终才使得这些伤病员全部被释放。     许剑霜“借路”给红军的消息传出后,刘元瑭、刘元琮等人大为恼火,立刻要求严厉处分许剑霜。

但刘元璋考虑到自身利益,担心刘元琮趁机吞并许剑霜的部队后,会对自己不利,便以 “哪有通敌的人,会把敌人的信送给我” 为由,驳回了他们的提议。而许剑霜也巧妙地利用刘氏家族间的矛盾,暂时躲过一劫。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许剑霜不顾个人安危,冒险相助红军,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他的义举,为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争取了宝贵时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 阅读:171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