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1 19:43:12

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拿着,出入后院方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收留成全了张作霖,也成全了她自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光绪十七年营口县大高坎镇东头的孙家大院,是方圆百里最气派的宅子,这天,院里的伙房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几十号长工正在领取晌午饭。   掌管这座大院的是个寡妇,当地人都尊称她孙大娘,她丈夫早逝,全靠一己之力将家业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日她查看伙房,发现了一个混在长工队伍中的陌生少年。   那是个面黄肌瘦的小子,衣衫褴褛,却目光坚毅,孙寡妇仔细打量着这个少年,看出他虽然饿极,但眉宇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个叫张作霖的少年,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原来张作霖出身并不算差,他爷爷那辈就在东北扎下了根,可他父亲张有财不争气,整日赌博,最后被人打死在赌坊,十三岁的张作霖,不得不带着弟弟四处讨饭,这些年,他靠着过人的机灵,在私塾窗外偷听了几个月,竟把《三字经》《千字文》都背得滚瓜烂熟。   孙寡妇没有赶走这个蹭饭的少年,反而破天荒地从贴身小袄中取出一块榆木腰牌给他,这可不是寻常物件,孙家几十号长工,能拿着腰牌进出后院的不过三五人,因为后院存放着粮仓银库,平常都是重兵把守。   从此,张作霖在孙家有了安身之所,他不仅顿顿能吃上热乎饭,还跟着账房先生学习打算盘、记账目,这段经历让他提前接触到了钱粮管理,为日后带兵理财打下了基础。   在孙家的岁月里,张作霖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做事麻利,心思细腻,很快就得到了孙寡妇的信任,不过,这个少年骨子里藏着更大的抱负,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个长工。   三年后,十九岁的张作霖来到孙寡妇面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说要出去闯荡,临行前,孙寡妇给了他两吊铜钱作盘缠,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年蹭饭的小子,会在二十年后成为威震关外的"东北王"。   那块看似普通的榆木腰牌,不仅是一个少年翻身的通行证,更是一段跨越二十余年的情义见证,它承载着一碗热粥的温暖,一个寡妇的慈悲,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张作霖从孙家离开后,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先是开了家兽医铺子,后来经历了土匪生涯,最终被清廷招安,走上从军之路,但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冬天里给他一碗热粥的孙寡妇。   民国五年,张作霖当上了奉天督军,在权势达到顶峰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把孙寡妇接到奉天城,这位当年救助过他的恩人,此时已是古稀之年。   孙寡妇七十大寿那年,整个奉天城都沸腾了,张作霖亲自操办寿宴,辽东三省的军政要员都来捧场,宴席上,这位威震东北的张大帅,始终站在孙寡妇身边尽孝,那一天,很多人才知道,这位在军界呼风唤雨的人物,曾经只是个在孙家蹭饭的穷小子。   张作霖在书房里一直挂着那块老榆木腰牌,每逢年节,他都要亲自擦拭,有时喝了酒,还会对部下感慨:要不是当年孙大娘给那口热乎饭,自己可能早就饿死在南满铁路边了,这番话,在奉系军阀的老部下中广为流传。   民国十七年,孙寡妇在八十岁高龄时去世,当时张作霖正在与直系军阀争斗的关键时期,但他还是放下军务,火速赶回营口,他比对待亲生母亲还要用心地操办丧事,安排了一场轰动辽东的送别仪式。   出殡那天,十二人抬着楠木棺材,六十四人的仪仗队举着白幡,从大高坎镇排出去整整二里地,这场面之大,连《盛京时报》都用了头版报道,当地百姓看到这阵仗,都说张大帅虽然位极人臣,但始终不忘本。   如今,那块承载着特殊情谊的腰牌,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沈阳张氏帅府纪念馆里,它的边缘磨损发亮,记录着一个少年从寒冬走向权势之巅的传奇,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一段难得的知恩图报的故事。   信息来源:徐彻《张作霖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0 阅读:181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