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总共才1条枪,不料短短4年,这个参谋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4年时间就扩充了800余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在与国民党顽军的激战中伤亡惨重,大部队突围之际,刘奎带着两名重伤员被迫滞留敌后,当时,他们手中仅有一条步枪,弹药不足,粮食更是匮乏,深山密林之中,枪响即是暴露,饥饿则是常态,但刘奎并未因此低头,他深知,如果仅仅藏身苟活,不仅无法完成组织的任务,连这两名伤员也难逃厄运,他必须找出一条出路,而这条路,注定艰难险阻。 他首先设法安置伤员,依靠山民的帮助将他们藏匿在一处藤蔓密布的山洞中,洞内简陋至极,但至少能避风躲雨,刘奎则白天外出侦查地形和敌情,夜晚返回照料伤员,他的心里明白,单凭三个人和一条枪是无法在敌后生存的,必须尽快扩展队伍,开展游击战,他开始走访附近村庄,寻找抗战意愿强烈的青壮年,讲述新四军坚持抗战的宗旨,他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只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说着自己亲历的战火与牺牲,而这些话,在饱受日伪暴行的老百姓心中,激起了共鸣。 起初响应者寥寥无几,毕竟在敌人的铁蹄下,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但很快,几位有血性的村民悄悄找到他,表示愿意一同抗战,这便是最初的雏形,刘奎给他们分工、训练、讲纪律,哪怕手中只有锄头、柴刀,也要练出兵的模样,他知道,真正的战斗,不是靠武器的锋利,而是靠意志的坚定。 但仅靠意志是无法赢得战争的,武器弹药的短缺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刃,很快,刘奎从地下党组织处得知,庙首镇伪乡公所驻有日伪警察,且武器储备颇丰,他带着十余人冒充农民和小商贩,趁夜潜入镇中,伺机缴械,行动时,他们先在路上截获敌人巡逻队,夺下武器并换上敌军制服,然后光明正大地走入乡公所,里应外合之下,敌人措手不及,数支步枪和一批弹药被成功缴获,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也让这支小队逐渐有了“队”的样子。 此战一出,附近村庄的百姓开始对这支队伍刮目相看,有人送来粮食,有人主动加入队伍,刘奎并未因此自满,更未放松警惕,他深知,日伪军不会坐视不理,果不其然,1942年起,敌人开始频繁围剿,不仅封山断粮,还派出假冒游击队员残害百姓,企图挑拨民众与抗日武装之间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刘奎果断采取应对策略,他将队伍分散隐藏,灵活机动地布防,同时组织宣传力量,澄清真相,稳住民心,在一次突袭中,他腿部中弹,强忍剧痛指挥队伍撤离,最后独自一人拖着伤腿,翻山越岭逃脱追兵,走投无路时,他纵身跳下悬崖,侥幸被半山腰的大树接住,之后在山洞中靠野果和猴群储藏的谷穗度日,直到伤势稍愈,重返战斗。 这样的经历并非孤例,而是刘奎抗战岁月的常态,他不是没有害怕过,但从未退缩,他将游击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专挑日军运输队和小据点下手,打完就走,从不恋战,有时还故意制造假象,让敌人误判兵力,疲于奔命,他要求队员严守纪律,抢来的物资必须平分,伤员优先照顾,哪怕条件再苦,也绝不允许拖欠百姓一粒粮、一根针,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让队伍内部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 到了1944年,刘奎的队伍已发展到数百人,他开始在皖南山区建立根据地,组织群众开荒种地,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设立简易医疗点,救治伤员;创办夜校,教孩子识字,他深知,战争不只是枪炮的搏杀,更是信仰与希望的较量,他要让百姓看到未来,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苦难。 抗战胜利前夕,这支从深山中走出来的队伍已发展为八百余人的抗日武装,成为皖南地区敌后战场上的一面红旗,敌人对刘奎的通缉赏金从几千大洋涨到上万,却始终未能将他擒获,他的名字在皖南传得越来越响,百姓称他为“打不死的刘奎”,不仅因为他九次负伤、九次死里逃生,更因为他是那个在绝境中点燃希望的人。 战争结束后,刘奎并未急于功成名就,而是主动请缨,奔赴那些曾血战过的旧地,寻找战友的遗骸,将项英、袁国平等人遗骨一一带回安葬,他参与新中国的保卫工作,警惕如前,初心未变,直到1979年,他才静静地闭上双眼,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1944年,游击队因叛徒告密,躲进芦苇荡里啃了一个月芦苇,一个月后瘦得皮包骨头的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