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流落澳门的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58岁的他通过收音机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百感交集,主动写信请求重回组织怀抱,毛主席知道后表示回来可以,但有一个条件..这位28年前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此时已经脱离共产党22年。[凝视] 包惠僧189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1920年在武汉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他作为武汉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当时会议代表仅13人,平均年龄28岁。
转折发生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包惠僧主动脱离共产党,随即加入国民党。这个决定让他从革命者变成了“叛徒”。
在国民党政府的20年里,包惠僧先后担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内政部户政司司长等职务。1948年国民党败局已定,但包惠僧没有获得去台湾的机会,只能携家人逃到澳门。
新中国成立三个月后,包惠僧完成了一份长达12000字的自述材料,这份检讨书详细记录了他1927年至1949年的全部经历,包括在国民党任职期间的具体工作内容。
1950年2月,这份材料通过香港的地下党组织送达北京,中央统战部专门成立小组研究包惠僧的情况,毛泽东最终批准他回到北京。
回京后,包惠僧被安排到国务院参事室工作,月薪120元,在当时属于较高收入。他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党史资料整理,利用自己的亲历经验为早期党史研究提供素材。
包惠僧在文史工作中表现出色,他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文,详细记录了会议的具体流程、参会人员和讨论内容,成为研究中共一大的重要史料。
这篇文章首次披露了中共一大会议的多个细节:会议实际持续8天,每天讨论时间约6小时,最后一天因法租界巡捕干扰而转移到嘉兴南湖。
这些信息与其他参会者的回忆录相互印证,填补了党史研究的空白。
1957年,包惠僧参与编撰《五四运动回忆录》,收集整理了200多份珍贵史料。这本书收录的许多一手资料,此前从未公开发表过。
包惠僧晚年几乎每天都去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显示,1960年至1975年期间,他平均每年借阅书籍超过300册,主要集中在近代史和党史领域。
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参加人员约200人,其中包括多位党史研究专家和文史工作者。
包惠僧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处境,与他同期脱党的张国焘最终客死加拿大,陈公博、周佛海等人则在抗战后被处决。相比之下,包惠僧选择主动回归,获得了在新中国继续工作的机会。
统计数据显示,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4人后来脱离共产党,2人牺牲,7人坚持到建国。包惠僧是唯一一个脱党后又回到新中国继续工作的代表。
包惠僧留下的党史资料超过50万字,其中《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亲历记》等文章至今仍是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他的故事说明,即使在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做出过错误选择,只要及时纠正并付出实际行动,仍然可能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
包惠僧案例在党史研究中被称为“特殊样本”,他既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又曾长期脱离组织,这种经历为研究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变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你觉得包惠僧的人生选择中哪个节点最关键?如果你是1949年的包惠僧,会选择继续留在澳门还是冒险回到内地?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普通人又该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用户10xxx03
最重要的是他在国民政府工作二十年,并没有对党和人民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T-800
迷途知返,尽力弥补,可矣!
用户85xxx42
此人福气不错。当然跟他一直来地位不高有关,能放得下,转弯快。对比张国涛就放不下了,49年他也想回来,但最终客死他乡。
用户10xxx48
小编数学是猴子教的吗,说1949年58岁,却又说出生于1894年
阿白
这人不简单,党的一大时陈独秀来不了,他是陈指定的参加一大的代表
TOCCATA
运气不好,周恩来让他去南昌组织起义,他生病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