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为何古人说“上医治未病”?原来疾病在这个时候最好治"夫病已成而后药

飞翔说健康 2025-07-16 14:28:14

《黄帝内经》:为何古人说“上医治未病”?原来疾病在这个时候最好治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一语道破了医道的最高境界。

战国时期,有一位被誉为"医圣"的神医扁鹊,曾得《黄帝内经》真传,精通"治未病"之道。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能够"视人之五脏颜色",

在疾病尚未显现时就能准确判断病情,因此被誉为"上医"。

更令人惊奇的是,扁鹊治病从不按常理出牌。

同样的病症别的医生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治愈,他却能在特定的时机用极简单的方法快速根治。

《黄帝内经》中记载:"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这个"要"字,正是指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

究竟什么时候是疾病最好治的时机?

为什么抓住这个时机能够事半功倍?

《黄帝内经》中隐藏的这个天机,对现代人的健康又有什么重要启示?

话说战国中期,魏国都城大梁有一位年轻的太医名叫王仲景,乃是宫廷御医之子。

此人医术精湛,在同辈中颇有声望,深得魏王信任。

然而王仲景内心却有一个巨大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病,在不同时候治疗,效果会如此悬殊?有时用尽各种药物也难见起色,有时却能药到病除?

这个疑问让王仲景夜不能寐。

他曾经仔细对比过自己治疗的病例,发现确实存在着某种规律,但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奥秘。

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秋天,神医扁鹊云游至魏国,魏王设宴款待。

席间,扁鹊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太医都大为震惊。

"诸位可知,疾病如人,亦有其'生老病死'?"扁鹊缓缓说道,"把握住疾病的'幼年期',一根银针即可取其性命;若等到其'壮年期',纵有良药百种也难以制服。"

王仲景听后如醍醐灌顶,连忙起身请教:"扁鹊先生,何谓疾病的'幼年期'?"

扁鹊微微一笑:"这正是《黄帝内经》中最核心的秘密。你可愿意跟我学习真正的医道?"

"弟子求之不得!"王仲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第二天,王仲景辞别宫廷,跟随扁鹊开始了游学之路。

最初的几个月,扁鹊并没有传授王仲景任何理论,而是带着他走遍各地,观察各种病人。王仲景发现,扁鹊看病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他总是要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时间、发病过程,甚至连病人最近的情绪变化、饮食起居都要仔细了解。

"先生,您为何要了解这么多细节?"王仲景好奇地问。

扁鹊说:"因为疾病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就像种子发芽,从播种到开花结果,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什么特点?"

扁鹊指着正在诊治的一位中年妇人说:"你看这位患者,她说自己半月前开始感觉胸闷,一周前出现咳嗽,三天前开始发热。这说明她的病正处在从'萌芽期'向'发展期'转换的关键时刻。"

王仲景仔细观察,发现这位妇人虽然有些发热,但精神状态尚可,咳嗽也不算严重。

"在这个阶段治疗,只需要疏风解表即可。"扁鹊一边说着,一边取出几根银针,在妇人的列缺、外关等穴位轻轻刺入。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仅仅一刻钟后,妇人的发热就明显减退,咳嗽也大为减轻。

"这...这么快就好了?"王仲景惊讶地问。

扁鹊点头:"疾病在'萌芽期'时最为脆弱,这时候稍加干预,就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那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呢?"

扁鹊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如果错过了'萌芽期',疾病就会进入'发展期',这时治疗就要困难得多。如果再错过'发展期',等到'成熟期',那就只能控制,很难根治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仲景跟随扁鹊走遍了六国,见识了各种病症的治疗。他逐渐发现,扁鹊治病确实有着独特的规律:他总是能够准确判断疾病所处的阶段,然后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治疗。

更神奇的是,扁鹊还能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常常告诉病人:"你的病三日后会加重,七日后会有转机,半月后可完全康复。"而结果往往分毫不差。

"先生,您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的?"王仲景佩服地问。

扁鹊说:"这就要归功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阶段理论'了。任何疾病的发展都遵循固定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预知疾病的走向。"

"请先生详细指教。"

扁鹊说:"《黄帝内经》将疾病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衰退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最佳的治疗方法。"

"具体是怎样的?"

扁鹊详细解释:"潜伏期是病邪刚刚侵入人体,此时病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有经验的医生能够通过望诊发现异常。这个阶段只需要轻微的调理就能将病邪驱除。"

"萌芽期是病邪开始在体内繁殖,病人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如疲乏、食欲不振等。这个阶段用简单的方法就能治愈。"

"发展期是病邪力量增强,开始影响脏腑功能,病人的症状变得明显。这个阶段需要用较强的药物或针刺才能控制。"

"爆发期是病邪达到顶峰,病人症状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这个阶段需要用猛药攻邪,风险很大。"

"衰退期是病邪开始衰弱,但人体正气也大为受损。这个阶段主要是扶正固本,需要很长时间调养。"

王仲景听得入迷,问道:"那么,疾病最好治的时机是什么时候?"

扁鹊深深地看着他:"这正是《黄帝内经》中最核心的秘密。不过这个秘密不能轻易传授,需要你证明有足够的智慧和品德才行。"

"弟子愿意接受任何考验!"王仲景坚定地说。

扁鹊点头:"很好。明日有一个病人前来求诊,他的病情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会让你亲自诊治,看你能否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

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位中年男子。

此人面色苍白,神情疲惫,自述胸部隐痛已有半月之久,近日来症状有加重的趋势。

王仲景仔细诊查,发现病人脉象沉弦,舌苔薄白,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应该是胸痹的症状,需要活血化瘀的治疗。

但当他准备开方时,扁鹊摆手制止了他。

"仲景,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病人的病情真的适合现在治疗吗?"

王仲景又仔细观察了一遍,这次他注意到了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病人虽然胸痛,但痛的性质不是很剧烈,而且有时轻有时重;脉象虽然沉弦,但并不急促;最重要的是,病人的精神状态虽然疲惫,但眼神还算清明。

"先生,弟子愚钝,请您明示。"王仲景谦虚地说。

扁鹊微微一笑:"这个病人的病情看似在发展期,实际上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现在贸然用药,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让病情急剧恶化。"

"那应该何时治疗?"

扁鹊看了看天色:"按照我的观察,他的病情会在明日午时达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那时候..."

话说到一半,扁鹊突然停住了,深深地看着王仲景。

扁鹊缓缓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远方的群山,沉默了很久。

当他转过身来时,王仲景发现师父的眼中闪烁着一种深不可测的光芒。

"仲景啊,你跟随我已有一年,可知道为什么我要等到明日午时才为这位病人治疗?"

王仲景摇头,心中充满了好奇和疑惑。

扁鹊神情凝重地说:"因为明日午时,这位病人的病情将到达一个千载难逢的关键节点——《黄帝内经》中称之为'病机转化的天机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疾病会露出它最脆弱的一面,此时出手,可以四两拨千斤。"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更加神秘:"但是,这个时刻稍纵即逝,只有短短的一刻钟。如果错过了,不仅治疗难度会成倍增加,甚至可能让病情急转直下。这就是《黄帝内经》中隐藏的最大天机——疾病最好治的那个'时候'..."

王仲景感到一阵震撼,他意识到自己即将接触到中医学最核心的秘密,

这个秘密关乎着治病救人的根本大道...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3
2025-07-16 17:20

中医好历害的为何。 中医变态们连今天是中医如果有效证明中医是变态而不是中医无效证明中医变态都分不清。还天天说中医有5000年的有效治病历史。连等于说中医已经做了5000年变态都不知道。大枣有效且大枣能吃到饱。为什么当药用几个 这不就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医者父母心不更证明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这不夠证明中医变态,是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不对。还是效果越大病好的越快不对。还是中医不是医者父母心啦。还是大枣不能治病。所以不能做参考意义 还是大枣沒有病可以吃到饱沒有毒。病人吃反而有毒啦。中医变态们光叫有用吗。能阻止宣传中医变态的越来越少吗。眼瞎吗,后面有证明中医为什么是变态,现在是中医如果能治病证明中医是变态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