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8岁的战士到死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牺牲前奄奄一息地对一名护士说:“

底层史观吖 2025-07-16 10:13:30

1986年,18岁的战士到死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牺牲前奄奄一息地对一名护士说:“姐姐,我能抱抱你吗?”没想到,护士做了这样一个举动![凝视]   1986年7月,云南前线野战医院里,18岁的甘肃小伙赵维军躺在病床上,腹部被地雷炸伤的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

张茹含着眼泪在战士脸上落下一吻,战地记者恰好按下快门,留下了这张后来被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珍贵照片。

这个故事要从甘肃榆中县说起,1984年冬天,刚满16岁的赵维军偷偷报名参军,把入伍通知书拍在家里的炕桌上时,父亲赵占英既骄傲又担心。

那时候老山前线正在打仗,谁家的孩子去当兵,全村人心里都清楚意味着什么。母亲王秀花连夜给儿子缝了双布鞋,针脚密得像要把所有的爱都缝进去。

到了部队,这个西北小伙很快就显露出过人的胆量。战友们都记得,他总是抢着去最危险的地方送补给,背着几十斤重的物资在雷区里穿行,动作敏捷得像个老兵。

入伍不到半年,他就因为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副班长,成了连队里最年轻的党员。

1986年6月30日那天,赵维军带着战友执行任务时踩中了地雷,爆炸的钢珠直接打穿了他的肚子,肠子都露了出来。

卫生员王志勇回忆说,这孩子受伤后还坚持爬了二十多米才倒下,从头到尾没喊过一声疼。

在野战医院里,护士张茹亲手给他换了七次药。她说这个小战士疼得把床单都咬烂了,但从来不哭不闹。

7月23日清晨,赵维军突然清醒过来,坚持要把床头转向西北方向,那是他老家兰州的方向。

当张茹最后一次俯身拥抱这个即将离世的战士时,并在他的脸上落下一吻,摄影师袁熙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后来有个名字叫《死吻》,现在还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

赵维军牺牲后,家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那是县里的干部专门请摄影师来拍的,让老两口穿着儿子买的军装,和烈士的遗像合了影。因为这孩子生前总说要带父母坐火车去看天安门,但这个愿望永远实现不了了。

现在在榆中县烈士陵园里,赵维军的墓前常年放着两样东西:一包兰州牌香烟和那张珍贵的全家福。82岁的母亲王秀花每个月都要来扫墓,38年来从没间断过。

陵园的管理员说,老人每次来都要在墓前坐很久,像是在和儿子说话。

当年的战友们后来建了个纪念馆,专门展示老山战役的文物,赵维军的军装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细心的参观者会发现,军装的袖口有很密的针脚,那是母亲在儿子出征前连夜加固的。

护士张茹也没有忘记这个孩子。2015年,已经退休的她专程赶到榆中县烈士陵园,在赵维军的墓前献上了一束鲜花。她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瘦弱的小战士依然活在她的记忆里。

在赵维军的家乡榆中县,当地的中学把他的故事写进了校史,每年开学第一课,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们在他的雕像前讲述这个故事。校长说,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做青春无悔,什么叫做家国情怀。

那张著名的照片背后,是无数个普通家庭的牺牲,是那个年代最纯真的情感。

一个18岁的孩子,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和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

时间过去了近40年,老山前线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像赵维军这样的年轻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褪色。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这份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你觉得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向这些英雄表达敬意?

0 阅读:21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