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青年为啥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感,中国反而特别推崇?因为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遭遇了历史断层,革命叙事成了被批判的靶子。俄罗斯青年成长于去共产主义化的社会环境,俄官方教育早已剔除了“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叙事。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社会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变革,过去崇尚革命、集体、英雄主义的叙述突然之间成了批判的对象,原本广泛存在的红色标志、苏维埃精神、革命理想,逐步退出了大部分公共空间。 1989年以后,俄罗斯从学校课程到官方宣传都发生很大调整,不再把“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种宏大历史理想当作主旋律,反而更加注重民族传统、现实问题和个人追求。 学校教材里,曾经主打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革命史诗内容被大大压缩,保尔·柯察金这样的形象也不再是必学必背的榜样,反倒成了“过去的历史人物”或者“文学角色”。 现在长大的俄罗斯年轻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接受到的主流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讲究的是个性独立、现实利益、个人成就,很多人觉得保尔的奋斗故事和现在的生活差距太远,也很难有共鸣。 加上现在的娱乐方式、社交圈层早就多种多样,文学作品要想影响一代人,已经不像七八十年前那么容易,可以说,俄罗斯现在的青年接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顶多当作任务或者文化常识,很少有人会真的把保尔当做理想中的“精神偶像”。 但在中国,这本小说的传播命运完全不同,五六十年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先作为青年成长的精神教材,后来一代又一代人都把它当成励志和信仰的范本。 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保尔粉”,即使在市场化、个人主义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有关“奋斗”、“坚持”、“逆风翻盘”,都还是可以用保尔的故事来表达。 不少年轻人在遇到压力或者情绪低谷时,也会说起“像保尔一样坚持到底”这样的句子,保尔的形象在中国已经超出了文学本身,更成了一种精神象征,被赋予了各种现实意义和时代内容。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历史,比如说,俄罗斯现在社会提倡的已经不再是集体牺牲和革命英雄,而是积极面对现实、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这样的价值观下,革命文学显然就不那么吃香。 而“历史断层”不仅体现在教材内容变化上,还体现在集体认同、自我定位方面,每一代人会根据眼下的主流情感重新选择精神资源。 中国社会虽然也在急剧变化,但红色记忆、集体奋斗这样的叙事还能持续被引用和演绎,在竞争刚刚加剧、焦虑感不断增长的当下,像保尔这样的形象反而成了“心理安慰”,让人感觉即便面对困境,依旧可以靠毅力得到回报。 文学和现实就这样交融和循环,经典的生命力被不断延续和赋能。 俄罗斯青年逐渐疏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种时代选择,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必然趋势,是价值观转向个人和现实下的自然产物。 而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光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种精神补给、一段不断被重新解读的集体记忆。 这背后的分歧远超文学,反映的正是中俄两国在历史、自我认同和社会动力上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它们各自社会发展最真实、最具特色的地方。
俄青年为啥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感,中国反而特别推崇?因为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遭
修竹崽史册
2025-07-12 18:41: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