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年,唐朝监狱里,来俊臣拿着盐水鞭,一把挥向62岁的宰相狄仁杰。狄仁杰见状立马认怂:“我谋反。”几天后,来俊臣拿着谢死表,喜滋滋进了宫。 刑房阴冷,烛光闪动。铁链晃响中,狄仁杰被推到杖架前,头发披散,面无血色。他年过六旬,本是朝中重臣,如今却披枷戴锁,站在酷吏面前,像个罪犯。 来俊臣在一旁看着,嘴角含笑。他不动声色,从架子上抽出那条浸过盐水的皮鞭,挥手就是一鞭。血丝飙出,狄仁杰身子一震,咬牙没出声。又是一鞭。他膝一软,跪倒在地。再一鞭,他脸贴地,喘得厉害。第五鞭还没落下,他就开口了。 认了。 认谋反。 来俊臣笑了。这是他最擅长的一套。先造罪,再上刑。只要人一开口认,哪怕假的,文书一填,罪就成了。他要的不是查实,他要的是结果。 狄仁杰落网前,还是朝堂上的中流砥柱。直言敢谏,得罪人不少,尤其是来俊臣这种靠诬告上位的人。两人早有嫌隙。来俊臣这次动手,不光是执行命令,更是趁机报私仇。 认罪之后,狄仁杰被软禁。他每天穿着官服吃饭,不再遭刑,但看管依旧严密。来俊臣则抓紧时间,准备后招。他命人写了份谢死表,意思是狄仁杰自愿伏法,请求赐死。署名盖印,还得模仿手迹。 文书写好,他翻身上马,亲自进宫呈送。他认定自己立下大功,以为能再进一步,得到赏赐。他从未想过,这一局,会被反转。 在外人眼中,狄仁杰是认罪了。但他清楚,这不是结束。他不能就这么被埋了。他借着软禁的空隙,设法取得笔墨,把申冤的内容写在布帛上。他撕开被子,把信藏进棉絮里,让狱卒带出监门。 信被送到了他儿子手里,几番辗转,终于到了宫中。 武则天得信,震惊。她起初信任来俊臣,但狄仁杰是她重用多年的老臣,她不愿草率下结论。于是命通事舍人周綝秘密入狱查访。进了牢房,发现狄仁杰居然吃用精致、待遇特别,顿时起疑。 调查再深一点,事情就露了馅。谢死表上的笔迹,根本不是狄仁杰亲笔。再查来俊臣,漏洞百出。宫中气氛瞬间紧张。 狄仁杰被再度审问。他不再低头,坦言是为保命认罪。谢死表?他没写过,也没签过。他讲清了始末,来俊臣在场的人也开始供出细节。 风向彻底转了。皇帝震怒,来俊臣失宠。 狄仁杰没能全身而退。他虽被免死,却仍然贬官,发往地方。朝廷需要面子,也需要警示。 可他终究活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这一场对峙,打破了来俊臣不可一世的威势。那些依附酷吏起家的官员们开始惶恐。几位曾为虎作伥的判官、司刑官先后被清算。 而这只是开始。 几年后,来俊臣卷入另一桩冤案,被皇帝斥责,最终被斩。头落地的那天,百姓拍手称快。一个用酷刑构陷无数人的“法律之鬼”,终于落得应有下场。 狄仁杰则在地方政务中重拾威望,几年后再度入朝,官复原职。那年他已年过六十,风霜满面,却依旧正气凛然。 历史记住了他,也记住了那根盐水鞭。那不是刑具,是一把揭开酷吏政治的刀。有人撑不住跪了,有人扛住了回头。但不管是哪种,那一鞭子,终究打出了大唐法治的裂缝。 那个春天,牢里铁链声未停,宫中局势暗涌,朝堂上下,都悬在一句认罪和一封谢死表之间。风雨欲来,一纸信,一条命,换来的是一场权力游戏的崩盘。 风过去了,尸骨未寒,真相留下。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撕开被子,写下自己的冤情。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