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中,其实有一位朝廷“内奸”,施耐庵取名时就已经暗示了 在《水浒传》这部讲

静谧安然之境 2025-07-10 20:43:49

梁山好汉中,其实有一位朝廷“内奸”,施耐庵取名时就已经暗示了 在《水浒传》这部讲述梁山好汉起义故事的名著里,大多数人物都带着豪迈不羁的江湖气,或是对官府压迫的强烈反抗精神。 但有一个人物显得很不一样,他就是来自登州的兵马提辖孙立。这个人物从出场到结局,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仔细品味原著,作者施耐庵似乎在用不太引人注目的方式,悄悄告诉我们这个人物的真实身份并非简单的江湖好汉,很可能是朝廷安插在梁山内部的一个棋子,一个内奸。 首先,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些特别的味道。古人为角色取名往往寄托深意。“孙立”二字,单看很普通,但细细琢磨,“孙”字在古代除了是姓氏,也有“逊顺”、“归附”的含义;而“立”字常用来形容官员端正地站在朝堂之上,是当官身份的象征。 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很像是“俯首顺服站在朝堂上”,一种表示归顺朝廷的姿态。对比一下和他一起从登州上山的其他几个人:解珍、解宝兄弟的名字,有“解除困境”的含义;顾大嫂的“顾”字,代表照顾亲人朋友;连邹渊、邹润叔侄的名字也和他们沿海登州的地理有关。 只有孙立的名字,一点也不沾江湖草莽之气,反而充满了官场人物的格调。施耐庵很可能在用名字悄悄地提醒读者:这个人表面上落草为寇,心里大概还惦记着他的官位。 孙立是怎么上梁山的?这过程也很不寻常。他是登州的地方军事长官,相当于一州的军区司令。当时他的两个表兄弟解珍、解宝被人诬告下了大牢。 按理说,孙立身为官员,完全有权力通过正常途径去搭救,或者至少象征性地追捕一下劫狱的人。但他偏偏选择了最冒险的一条路,亲自参与了劫狱行动。 更奇怪的是,他不仅自己去救,还带着自己掌管的登州官军武装一起,表面上说是“投奔”梁山,实际上相当于把一支正规军完整地送到了起义军的根据地中心。 想想看,一个朝廷的军官,领着朝廷的兵,投奔了朝廷要剿灭的反贼,这事本身就充满矛盾,不合常理。这哪像走投无路被迫落草?简直像把队伍开进敌营,只不过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加入”。这种行为本身就暗示他带着特殊任务,或者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上梁山后不久,宋江要率兵攻打祝家庄,打了几次都打不下来。这时孙立主动站了出来。他提到祝家庄的武术教练栾廷玉是他的同门师兄,关系不错。 于是他出主意:让他假装带着家眷来投奔祝家庄,骗得栾廷玉的信任后,再与梁山军里应外合。这个计划成功了,祝家庄被攻破,栾廷玉也在混乱中战死。 然而,立下如此“大功”的孙立,在事后的座次排位上却让人大跌眼镜。梁山一百零八将排座次,根据功劳、武艺、名望等综合排定。孙立武艺高强,曾在呼延灼带兵攻打梁山时,和这位梁山五虎将级别的猛将打了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可见其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按他的武艺和这次立下的功劳,怎么也应该排进象征核心的天罡星(前三十六位)里。结果呢?他不但没进天罡,还被排在了地煞星第三十九位,位置甚至比一个开酒店出身的头领朱贵还低。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初被他救上梁山的解珍、解宝兄弟,反倒进了天罡星,排在他前面。这种排名明显不合理。施耐庵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宋江等人清楚孙立投奔梁山的真正目的,或者说他们察觉到了异常,对他心存疑虑和戒备,不敢委以重任,只给个虚名应付一下。这个不合理的排名就是施耐庵埋下的一个重要暗示。 最终的结局,更是几乎坐实了他不同寻常的身份。梁山接受招安后,被派去征讨南方的方腊起义。这场战争极其惨烈,绝大多数梁山好汉战死沙场,侥幸活下来的也几乎都是残废,或者心灰意冷选择归隐江湖。 孙立呢?他不仅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而且带着他当初带上山的那些亲信随从,安然无恙地回到了登州,竟然又当上了他原来的登州兵马提辖!这是一个极其不寻常的结局。

0 阅读:31
静谧安然之境

静谧安然之境

静谧安然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