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如今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我们钱吗?”2015年,一

墨舞风华姿 2025-07-10 20:36:45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如今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我们钱吗?”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拿着一张欠条说道。 杨长银,1879年出生在湖北孝感市孝昌县金盆村贺家畈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那年头,清末民初,社会乱糟糟,农民日子苦哈哈。杨长银从小跟着爹妈种地,靠着勤快和省吃俭用,攒了点家底,有一小片田和几间土坯房。他不算啥大财主,但在村里挺有口碑,因为他心善,常拿粮食和自家那点钱帮衬穷乡亲,贺家畈的村民都挺感激他。 20世纪初,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农村日子更不好过。杨长银家境一般,但还能维持生计。到了1920年代末,鄂豫皖地区成了红军的根据地,孝感这边红军活动多。杨长银听村里人讲红军的理念,啥土地改革、抗击鬼子,心里挺感动。他开始帮路过的红军战士,给点粮食,腾个地方歇脚,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 1930年春天,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驻扎在金盆村附近。部队刚扩编,急需钱买武器和补给,条件苦得不行,战士们穿得破破烂烂,吃都吃不饱。队长涂杏听说杨长银的好名声,就带着几个人上门说明情况。杨长银二话不说,翻出家里藏在陶罐里的300块大洋,这是他攒了大半辈子的血汗钱。觉得不够,他又让21岁的儿子杨文顺跑遍亲戚,借了100块大洋,凑齐400块,交给涂杏。当时这400块大洋能买好几亩地,可不是小数目。 涂杏接过钱,郑重承诺还款,还写了一张12厘米长、4厘米宽的欠条,盖上自己印章,写明“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借了杨长银400块大洋。杨长银摆手说不用还,说这是帮打鬼子,但涂杏坚持红军纪律,不能白拿群众东西。杨长银没办法,只好收下欠条,藏在家里木箱里。这笔钱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杨长银的事儿也在村里传开了。 后来,杨长银继续种地,过朴实日子。他把欠条当革命纪念,传给儿子杨文顺。中世纪纪杨长银去世,这段故事成了家族的骄傲。他的慷慨不光帮了红军,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间来到2015年夏天,76岁的杨明荣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他是杨长银的孙子,手里拿着那张85年前的欠条,纸都黄了,边角磨损,字迹有点模糊。这时候,他和老伴日子过得紧巴巴,老伴病重,医药费把家里掏空了。走投无路,家人翻出这张欠条,建议他去政府试试。杨明荣从金盆村坐了俩小时公交,来到市政府,心里没啥底。 政府工作人员接过欠条,仔细看了看,上面写着借钱的部队番号和涂杏的印章。他们请杨明荣讲讲来历。杨明荣说,爷爷1930年借给红军400块大洋,是家里全部积蓄加上借来的,欠条一直藏在木箱里。小时候他常听父亲杨文顺提起这事儿。工作人员拍下欠条照片,承诺核实。几天后,政府通知他,欠条送去专家组鉴定,得查《孝感县志》等资料确认真假。 核查过程挺严谨。工作人员翻档案,确认红一军1930年在孝感活动过,欠条上的部队番号没问题。专家还去金盆村问老村民,收集口述历史,最后认定欠条是真的。这张小纸条不光是杨家的历史,也勾起了大家对红军和百姓情谊的回忆,在当地引发了不少讨论。 2015年秋,孝感市政府核查完欠条,确认没问题。他们通知杨明荣回来,告诉他欠条属实,政府决定给40000块人民币,算是折算当年的400块大洋。考虑到他老伴的病,政府还资助了后续治疗费。杨明荣拿到钱,心里踏实了点,回家跟乡亲们说了这事儿。 消息传开,金盆村的乡亲们都挺感慨。杨明荣把欠条裱起来,挂在屋里,对孙子说这是家族的骄傲。老伴的病在资助下慢慢好转,家里日子有了起色。当地媒体像荆楚网还报道了这事儿,夸红军和百姓的鱼水情。政府说,这张欠条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杨明荣晚年生活稳定了点,经济压力小了。这段故事在村里流传开,大家都说杨长银当年的善心,隔了85年,换来了政府的诚信。红军的纪律和百姓的支持,成了这段佳话的核心。

0 阅读:46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