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届政府,和拜登政府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他的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在智力、觉悟和政治“水平”上能跟沙利文、布林肯,甚至是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相提并论。 特朗普执政时期,他组建内阁的方式可以说是“企业范儿”十足,大多数重要职位都交到曾经在公司里摸爬滚打、以市场竞争为主业的人手里。 拜登选人要保守得多,他偏向找那些有长期政府经验的人,外交、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的老手,这两种团队理念刚一比,就能看出很大的不同,一个看重效率和结果强调短平快,一个注重持久性经常权衡利弊。 特朗普的企业风格虽然带来决策上的直接和干脆,确实能在某些急需“破釜沉舟”的局面下打破惯性,但等到政策需要合力和耐心。 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就浮现出来了,因为团队内部各说各话,有时候争论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是政策迟迟不能落地,像基础设施这种惠及面庞大的项目,民众更容易看出差别。 虽然当时有不少承诺,但后续实际成果不多,很多美国人就觉得“美国优先”说得响,生活却没什么改变。 拜登团队的做事风格偏向体制化,政策制定前习惯多方咨询,权衡全面后慢慢来有它的好处——比如就业和社会分配方面,拜登任内失业率一段时期持续低位;但也让人觉得节奏慢,遇到问题不容易第一时间出手。 “美国优先”理念之下美国内外政策都产生了很大变化,特朗普任内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大幅加税,这是典型的直接利益考量,起初本地制造业确实能短期受益,消费者发现货物变贵物价上涨,企业得到了保护,但市场整体信心波动整个经济秩序变得不稳定。 这类强硬举动影响到了美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位置,很多国际盟友开始怀疑美国是不是已经变了,从“带头大哥”变成了利益交易的谈判对手,德国、法国等国公开表达不满,他们希望大国是负责任的合作者,而不是一时兴起就退群、动不动就加税的“老大”。 这类事件越多,外界担心美国是不是只想把伙伴当“筹码”来谈判,真正长远的合作是不是还值得期待。 拜登上台后做了很多补救动作,比如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加强同传统盟友的关系、重新树立气候和人权议题。 这些安排让美国软实力有回升,不过也带来一个新问题西方阵营抱团后,全球的竞争和对抗氛围似乎也越来越强烈,对外既想多边合作但又受制于大国之间的矛盾,进步和分歧交织在一起。 美国还能不能稳住局面,很大程度上要看它能不能打造出既有创新、又懂治理的新型团队,能否平衡好国内外各种利益,也能在社会内部形成更多共识。 简单重复过去套路,已经难以应付新的挑战,只有真正理解当下社会的多元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推出更有包容力和耐心的政策,美国才有可能缓解国内分歧、修复国际形象,为自己的未来重新赢得信心和支持。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特朗普这届政府,和拜登政府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他的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在智力、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7-09 18:25:5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