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30日,一名来自朝鲜战场的司号员收到了来自毛主席的一个红色请柬,只见请柬上赫然写着:谨请光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1951年9月30日晚,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一名穿着发白军装的年轻战士紧张地坐在66号座位上,距离毛主席的100号桌仅隔一张桌子,他叫郑起,19岁,来自朝鲜战场的司号员。 服务员见他军装破旧,想给他换套新衣服,郑起拒绝了:“我要穿着这身带着战场硝烟的衣服见主席。”这件军装上,还留着釜谷里战斗的弹孔。 十个月前,郑起还在黑龙江老家务农,1946年14岁参军时,他执意要当司号员,理由很简单:“军号是部队的特殊武器,号声一响,千军万马都会跟上。” 1950年10月,郑起随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7连入朝,这支部队在1951年元旦的第三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冒着零下20℃严寒强渡临津江,仅7分钟突破防线,被授予“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称号。 真正改变郑起命运的是1951年1月3日的釜谷里阻击战,7连奉命阻击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这支部队曾在鸦片战争中侵华,被称为英军“王牌”。 激战进行到黄昏,7连从满编连队打到只剩8个人,连长厉凤堂重伤昏迷,郑起成了这个残缺阵地的指挥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折断了,就用石块;连重机枪都因过热停止射击。 英军发起第6次冲锋时,郑起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放下步枪,抓起那把跟了他大半年的军号,用尽全力吹响了冲锋号。 “嘀嘀嗒嘀——”嘹亮的号声在山谷间回荡,英军听到号声,以为志愿军大部队赶到,慌乱中开始撤退。一场本该是7连全军覆没的战斗,竟以英军溃退告终。 战后审讯俘虏时,一名英军士兵心有余悸地说:“那号声像咒语一样,我们以为陷入了包围圈。”实际上,347团主力确实在附近,但郑起当时并不知道,他只是凭本能吹响了军号。 这场“军号退千军”的战斗让郑起获得“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9个月后,他作为志愿军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 在中南海的宴会上,毛主席特意询问朝鲜战场情况,郑起汇报:“战士们一把炒面一把雪也能打胜仗,我们钢少但气多。”主席听后说:“志愿军打出了国威,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席间主席主动与郑起碰杯,这个从小要饭的农家孩子,从没想过有一天能与国家领袖同桌用餐,那一刻的激动,郑起记了一辈子。 更让郑起感动的是一个细节:毛主席的餐桌特意加了红烧肉,因为“战士们在前线吃不上热饭”,这种体贴入微的关怀,让在场的志愿军代表都湿了眼眶。 参观故宫时,郑起盯着金銮殿的龙椅感慨:“从前这是皇帝的宝座,现在老百姓也能进来了!”新中国的变化,通过一个19岁战士的眼睛,显得格外真实。 郑起的故事在志愿军中并不独特,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杨根思手持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30多万名功臣用“钢少气多”的信念,在朝鲜战场创造了奇迹。 回到战场后,郑起继续担任司号员直到停战,那把退敌的军号陪伴他走过了整个朝鲜战争,见证了志愿军从鸭绿江畔到三八线的全部征程。 离休后,郑起定居鞍山,经常到学校和部队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他总是带着那把军号,告诉年轻人:“这不只是一件乐器,它是信念的象征。” 2021年,89岁的郑起向党组织交纳了一笔特殊党费,用于支持部队建设,他说:“我这辈子从党和国家得到的太多,应该回报。” 2023年8月31日,郑起在鞍山病逝,享年92岁,辽宁省军区为这位老英雄举行了隆重的追思会, 如今郑起的军号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静静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编号“军号—1951—001”,这把锈迹斑斑的铜号旁边,是郑起当年的照片和荣誉证书。 每天都有观众在这把军号前驻足,讲解员会告诉他们,1951年那个严寒的黄昏,一个19岁的司号员如何用它改写了一场战斗的结局。 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志愿军的冲锋号是“心理战的利器”,但对郑起来说,那只是一个战士在绝境中的本能反应。 釜谷里那场战斗过去了70多年,但“号声退敌”的传奇仍在流传,它提醒人们,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武器的先进程度,而是战士们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郑起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最可爱的人”,从朝鲜战场到中南海宴会,从19岁的司号员到92岁的老英雄,他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1951年9月30日,一名来自朝鲜战场的司号员收到了来自毛主席的一个红色请柬,只
文史充点站
2025-07-09 14:44: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