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2岁的廖静文嫁给了50岁的徐悲鸿,成为他最后的妻子,徐悲鸿去世后,她虽再婚生子,却一直以徐悲鸿“遗孀”身份自居…… 1953年9月26日清晨,徐悲鸿因脑溢血在北京逝世,年仅58岁,这位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走完了他充满争议的情感历程,留下了三段截然不同的感情故事。 徐悲鸿的第一段婚姻始于1917年,当时23岁的他与18岁的蒋碧薇私奔,这在民国初年的宜兴引起轩然大波,蒋碧薇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举人,而徐悲鸿只是个穷画师的儿子。 1919年,这对年轻夫妇一起前往巴黎求学,徐悲鸿在朱利安美术学院苦读,蒋碧薇则学习音乐和法语,在巴黎的八年时光,他们生活清贫但充满理想,这段经历后来被蒋碧薇写进了回忆录。 然而婚姻的裂痕从1920年代末期开始显现,蒋碧薇在回忆录中写道:“悲鸿整日沉迷于绘画,对家庭事务漠不关心。”而徐悲鸿则认为妻子不理解艺术的神圣性。 1930年,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徐悲鸿遇到了学生孙多慈,这位19岁的安徽女孩不仅画技出众,更让年过35岁的徐悲鸿心动不已,他们经常在画室里探讨艺术,徐悲鸿还为她画了多幅素描。 这段师生恋很快传开,蒋碧薇得知后怒不可遏,直接写信给孙多慈的父亲,详述了女儿与已婚老师的“不当关系”,孙父震怒之下,立即将女儿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许绍棣。 孙多慈被迫结婚后,徐悲鸿痛苦万分,1935年,他甚至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声明与孙多慈“绝无师生以外关系”,试图平息舆论,但这段感情在他心中留下了终生的烙印。 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辗转于重庆、昆明等地办展筹款,1943年,在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他遇到了20岁的廖静文,这位来自湖南的女孩刚从西南联大毕业,应聘担任图书管理员。 廖静文后来回忆说,第一次见到徐悲鸿时,他正在简陋的宿舍里洗衣服,“那双画过《愚公移山》的手,此刻正搓洗着打满补丁的衬衫。”这个细节让她对这位艺术大师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1945年,徐悲鸿与蒋碧薇正式离婚,离婚协议显示,徐悲鸿需要支付100万元现金、100幅个人作品和40幅古画作为赡养费,这笔巨款几乎掏空了他的全部积蓄。 1946年1月,48岁的徐悲鸿与23岁的廖静文在重庆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场相差25岁的婚姻在当时引起不少议论,但两人的感情却十分深厚。 新婚燕尔的徐悲鸿画风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他笔下的马更加奔放自由,《立马》《群马》等代表作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廖静文成了他最忠实的助手和模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多年的劳累,让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廖静文在回忆录中提到,徐悲鸿经常工作到深夜,画笔掉在地上都懒得捡。 更让人唏嘘的是,徐悲鸿晚年还在整理早年为孙多慈画的素描,廖静文发现后曾经不解,徐悲鸿解释说:“这些是历史的见证,不该销毁。”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 徐悲鸿去世后,三个女人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纪念方式,蒋碧薇在台湾出版了回忆录《我与悲鸿》,详述了两人从恋爱到分手的全过程,语调中带着明显的怨恨。 廖静文则将余生都献给了徐悲鸿艺术的传播,她整理出版了《徐悲鸿画集》,创建了徐悲鸿纪念馆,直到2015年92岁去世,她都没有再婚。 最令人感慨的是孙多慈的选择,这位当年的美术天才嫁人后再也没有碰过画笔,1975年在美国病逝前,她将徐悲鸿赠送的《燕燕于飞图》捐给了洛杉矶博物馆,画上徐悲鸿的题款“慈弟存念”四个字,成了这段感情最后的见证。 三个女人,三种人生轨迹,都与徐悲鸿这个复杂的男人紧密相连,蒋碧薇选择了控诉和宣泄,廖静文选择了守护和传承,孙多慈选择了沉默和遗忘。 今天我们回看这段历史,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徐悲鸿作为艺术家的伟大毋庸置疑,但作为丈夫和恋人,他显然有着太多的缺憾。 参考资料: 《徐悲鸿讲艺术》 《徐悲鸿》
1945年,22岁的廖静文嫁给了50岁的徐悲鸿,成为他最后的妻子,徐悲鸿去世后,
文史充点站
2025-07-09 10:44:45
0
阅读:69
LS
趁利而行,渐行渐远渐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