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3岁潘玉良被舅舅卖到妓院,妓院老妈妈嫌她狮鼻、口阔、厚嘴唇,实在是长得太丑,根本吃不了这碗饭!舅舅见状只好苦求将其留下,没想到却成就了她的一生伟业…… 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因为容貌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老鸨让她做杂役而非接客,尽管如此她仍然多次试图逃跑和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妓院的日子里,她学会了弹琵琶和唱曲,1913年,新任芜湖盐督潘赞化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了她的歌声,被深深打动,第二天,潘赞化用200银洋将她赎出,收为侍女。 潘赞化是个开明的人,他发现这个女孩天资聪颖,便教她识字读书,更重要的是,他请来画家洪野指导她学习绘画,为了感念这份恩情,陈秀清改名为潘玉良。 1918年,潘玉良以素描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女性美术学生,在美专期间,她的大胆画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人体写生作品。 保守派学生联名要求开除她,认为这样的作品有伤风化,校长刘海粟力排众议,不仅保护了她,还建议她出国深造,1921年,潘玉良远赴法国,考入了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在巴黎的求学时光里,她与徐悲鸿成为同窗好友,后来她又前往意大利罗马学习雕塑,成为第一位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级展览的中国画家。 1928年学成归国后,潘玉良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并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性西画个人展览,展览引起巨大反响,但也遭到了一些非议。 保守势力攻击她的出身,认为她“不配谈艺术”,更有甚者,将她的作品《人力壮士》撕毁,这些经历让她深感失望和痛苦。 1937年抗战爆发后,心灰意冷的潘玉良再次离开中国,前往法国定居,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开始了她在异国他乡40年的艺术生涯。 在巴黎的岁月里,潘玉良坚持着自己的“三不原则”:不入法籍、不恋爱、不与画商合作,她靠卖画维持生计,生活常常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要用面包屑充饥。 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旅法华人王守义多次接济她,还帮她修复被暴风雨摧毁的画室,她始终坚持创作,拒绝商业炒作。 她的坚持得到了回报,1959年,她获得了巴黎市政府颁发的“多尔烈奖”,1967年,又获得了比利时政府的金质奖章,她的作品被卢浮宫等知名博物馆收藏。 潘玉良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技法,她将中国传统的白描线条与西方的油画技巧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陈独秀曾评价她的作品“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 她的自画像作品尤其引人注目,被学者认为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在这些作品中,她反复描绘东方女性的形象,既倔强又优雅,充满了不屈的精神。 1977年,82岁的潘玉良在巴黎病逝,临终前她嘱托朋友将自己的作品运回祖国,1984年,装着她4000多件作品的七个大箱子终于运抵中国,现在全部收藏在安徽博物院。 这些遗作成为了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潘玉良艺术收藏,2024年,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办了潘玉良作品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潘玉良的彩墨画《双人袖舞》曾以345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女性画家作品的拍卖纪录,这个价格不仅体现了她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证明了市场对她艺术成就的认可。 她的人生经历激励了无数人,从妓院的苦难岁月到艺术的辉煌成就,潘玉良用自己的坚持和才华证明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她没有被出身所束缚,而是通过艺术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潘玉良敢于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敢于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对命运的回应,每一次创作都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她在巴黎度过的40年,虽然清贫但充实,她用画笔记录着对故乡的思念,用色彩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即使身在异国,她的心始终与祖国相连。 潘玉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传奇,更是一个女性在逆境中不断突破自我的励志故事,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资料: 王建疆.《潘玉良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45-178.
1908年,13岁潘玉良被舅舅卖到妓院,妓院老妈妈嫌她狮鼻、口阔、厚嘴唇,实在是
文史充点站
2025-07-09 11:45: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