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陈仪作为浙江的最高长官,本想联合义子汤恩伯举大事,却

文史充点站 2025-07-09 11:45:46

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陈仪作为浙江的最高长官,本想联合义子汤恩伯举大事,却惨遭出卖。 1949年初春,66岁的陈仪坐在杭州省政府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西湖春色,心中却如冰霜般凄凉,国民党政权已是大厦将倾,解放军的炮声从北方传来,越来越近,这位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浙江老人,此时正在酝酿一个足以改变江南命运的计划。 他想起了汤恩伯,那个二十多年前跪在自己面前认作义父的穷学生,当年汤恩伯想去日本留学却囊中羞涩,陈仪不仅资助了全部学费,还亲自写推荐信帮他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汤恩伯临行前流着眼泪说:“没有陈公,就没有我汤恩伯的今天。” 如今的汤恩伯已是手握数十万大军的“中原王”,与胡宗南、陈诚并列国民党三大军事集团,蒋介石宣布“引退”后,京沪杭防务全权交给了汤恩伯,陈仪深信,凭借这层“父子”情分,自己的和平起义计划一定能得到汤恩伯的支持。 1月27日,陈仪将外甥丁名楠叫到跟前,递给他一封亲笔信。信中提出了五项条件:开放长江渡口让解放军过江、释放所有政治犯、将国民党部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他对外甥说:“你带着这封信去上海见汤恩伯,告诉他浙江只有万余保安团,若他能参与,大事可成。” 丁名楠连夜赶到上海,在汤恩伯的公馆里见到了这位义叔,汤恩伯接过信件,脸色在烛光下变得阴晴不定,他沉默了很久,然后缓缓点头:“你告诉陈公,我即刻赶赴杭州与他面谈。”丁名楠兴奋地离开了,却不知道汤恩伯转身就将信件拍照,连夜交给了保密局长毛人凤。 毛人凤看完照片后脸色大变,立即包机飞往溪口,在雪窦寺的禅房里,蒋介石接过照片时手都在发抖,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竟然要投靠共产党!蒋介石当即下令撤职查办陈仪,并密电汤恩伯:“诱其来沪,一网打尽。” 2月21日清晨,陈仪穿上最好的中山装,准备赴上海与汤恩伯“商议要事”,临行前他对秘书说:“恩伯这孩子从小就懂事,这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专车驶过钱塘江大桥时,陈仪还特意让司机停下,回望了一眼杭州城,他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故乡的风景。 刚抵达上海虹桥机场,陈仪就被早已等候的特务头子毛森逮捕,毛森冷笑着说:“陈长官,汤司令有请。”陈仪这才明白过来,自己被最信任的人出卖了,他被押上囚车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恩伯这孩子,终究还是选择了蒋先生。” 陈仪先被软禁在衢州,4月解放军渡江前夕,又被秘密押送到台湾,在台北的监狱里,他每天都在想汤恩伯为什么要背叛自己,难道二十多年的父子情分,还比不上一时的荣华富贵? 1950年6月的一个黄昏,台北马场町刑场,监刑官蒋鼎文端着一盘绍兴酒和家乡菜走进牢房,这位陈仪的同乡眼中含着泪花,陈仪摆摆手说:“若念旧情,给我个痛快,子弹往头上打!”刽子手举起枪时,陈仪高声喊道:“人死,精神不死!”枪声响起,这位国民党元老的生命就此终结。 与此同时,远在大陆的汤恩伯虽然因“举报有功”保住了官职,却从此声名狼藉,部下们背后都叫他“叛师贼”,连妻子王竟白也对他冷若冰霜,1954年,汤恩伯在日本治病时突然病危,临终前反复念叨着“我对不起陈公”,王竟白听到后只是冷冷地说:“你终于良心发现了。” 陈仪死后,遗体被草草掩埋在台北碧潭军人公墓,直到2014年,他的外孙项斯文才将陈仪的骨灰迁回杭州安贤园,在简朴的葬礼上,项斯文说:“外公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祖国统一。” 汤恩伯死后,王竟白带着孩子们远走美国,终身没有原谅丈夫的背叛,在她的回忆录中,王竟白写道:“他背叛了恩师,也背叛了自己的良心。” 1980年,陈仪被追认为“为解放事业献身的爱国人士”,这位一生充满矛盾的老人,早年留学日本却加入反清的光复会,主政台湾时因“二二八事件”饱受争议,晚年又因起义计划献出生命。 历史学者严如平在《陈仪全传》中评价:“陈仪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高估了人性,也低估了权力的腐蚀力,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忠诚与背叛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这场发生在1949年的起义密谋,最终以悲剧收场,一个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老人,一个是为了保全而背叛的学生。  参考资料: 《解放战争:决战》

0 阅读:108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