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吉林伊通县的魏家二小姐为躲避土匪骚扰,到姐姐家避难,姐夫张志平异常兴奋,他早就惦记上了这个颇有姿色的小姨子,现在终于送上门来了。 1920年的吉林伊通县,正值民国动荡年代,这个位于长春南部的小县城,见证了一个商业世家如何从勤劳致富走向横行乡里的堕落过程。 张家祖籍山东,清咸丰年间迁至伊通魏家屯。初代张永发靠经营造纸作坊起家,后来又开设榨油坊,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光绪末年,张家已经拥有油坊三座、纸坊两处,雇佣工人上百人。 张家的豆油生意做得很成功,产品远销长春、奉天,甚至通过营口港出口到日本,凭借这些生意,张家在伊通城南购置了大片土地,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 有钱之后张家开始修建气派的宅院,这座位于魏家屯南端的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四周筑有高大的青砖围墙,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三层炮楼,在当时的农村显得格外突出。 随着财富的积累,张家的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他们开始在院内雇佣大量护院家丁,形成了一支不小的私人武装,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东北农村并不罕见,但张家的规模确实超出了一般水平。 然而财富并没有带来品德的提升,张家第三代张志平就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仗着家族的势力在当地为非作歹,1918年,他曾因强占民田被乡民联名控告,但最终不了了之。 当时的地方官员往往与豪强家族关系密切,张家每年向县署“捐饷”数千银元,这让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得到照顾,这种金钱开路的做法,让张家的恶行得以延续。 1920年秋天,伊通县北部土匪活动频繁。这些匪帮专门绑架富户家的女眷勒索赎金,弄得当地人心惶惶,魏家油坊的主人魏福海担心女儿的安全,便托人将二女儿送到张家避难。 本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避难安排,但张志平却动了歪心思,趁着魏家姑娘独居东厢房的机会,他多次借故接近,最终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 事发后张家族长张志荣的处理方式充分暴露了封建家族的腐朽本质,他只是用家法训诫了张志平一番,并没有将此事报官处理。这种包庇行为在当时的豪强家族中很常见。 魏家姑娘事后曾向县里的妇女救济会求助,但因为张家的势力和金钱开路,这个案子最终没有得到公正处理,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开始议论张家的恶行。 张家的横行霸道还不止于此,凭借着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他们经常干预当地事务,甚至能够架空基层政权,谁要是得罪了张家,很快就会遭到报复。 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最终招致了恶果,1923年,张志平因参与土匪活动被判处死刑,讽刺的是,当年被他欺凌的魏家姑娘,此时已经成为妇女解放协会的积极分子,参与了对张家的揭发。 张志平的死刑判决标志着张家势力的衰落,失去了家族的主要支柱,张家在当地的影响力开始急剧下降,其他家族成员也因为各种原因相继离开伊通。 到了1930年代,曾经辉煌的张家大院已经人去楼空,那些高大的围墙和炮楼还在,但主人已经不知去向,当地人经过时,常常会想起这个家族兴衰的故事。 张家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钱有势的人往往能够为所欲为,普通百姓很难得到公正对待,但历史证明,这种状况不可能长久维持。 魏家姑娘后来的转变也很有象征意义,从受害者变成反抗者,她的经历说明了时代的进步和妇女意识的觉醒,新的社会力量正在兴起,旧的特权阶层注定要被历史淘汰。 参考资料: 宋永祥. 《东北旧事:乱世乡土纪实(1900—1949)》.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4年.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