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青海一农民带儿子去河里采沙金,晚上听见儿子急匆匆的跑回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阿大,我们发财了!”紧接着,他从怀里拿出样东西后,父亲看到后问:“你确定是刨沙刨出来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初冬的一个清晨,青海祁连山下的卡力岗村,天还没亮,地面结着薄薄的冰,河滩边的寒风刮得脸发疼,河水清澈刺骨,几乎能冻透骨头,马天库的两个儿子一早便出门,带着工具前往天盆河的沙金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干的是淘金的活,既靠力气,也靠运气,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在河道边一铲一铲地翻着泥沙,筛着沙子,期望能有点收获。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风也更紧了,兄弟俩正准备收工,忽然铁锹碰到了一块硬物,起初以为是石头,可扒开泥沙一看,竟然是一块泛着光的金属片,那东西巴掌大小,沉甸甸的,边缘不规则,表面还带着奇怪的纹路,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来,包在布里,踩着冻土,急匆匆地赶回了家。 马天库正在屋里烧火,准备晚饭,看到两个儿子满脸激动地冲进屋,他放下手里的活,接过他们递来的布包,打开一看,他的眼神一下子变得复杂,那块金片在昏黄的油灯下泛着柔和的光,上面刻着清晰的图案:一头狼正咬住一头牛的脖子,周围还有像是山峦和树木的造型,金片背面略显粗糙,但能看出是某种扣件或饰品的形状。 他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不轻,质感温润,不像是普通的金属,他年轻时读过几年书,知道祁连山周边曾是古代游牧民族频繁活动的地方,那些图案让他不由地联想起匈奴人的文化,虽然不能确定这是什么,但他隐约感觉,这块金子并不寻常。 一家人围着油灯轮流看着金片,谁都没有说话,屋子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风吹窗纸的声音,那一晚,马天库几乎一夜未眠,他躺在土炕上,眼睛盯着房梁,脑子里却一直想着那块金片,他知道这块金子的价值肯定不止是它的重量,更可能是某种深埋地下的历史遗物,可他也知道,这样的东西若是留在家里,不但不安心,还可能惹来麻烦。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亮,马天库起了床,他穿上厚棉衣,把金片仔细包好,揣进怀里,外头风雪交加,他冒着雪,踩着结冰的山路,一步一步往县城走去,这条路他走过无数次,但这一次,他的脚步格外沉重。 他走了二十多里地,到了祁连县城,政府部门刚上班,他就拿着包裹走了进去,工作人员听完他的讲述后,立刻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通知了县里的领导,没过多久,省文物部门的专家也被叫了过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拿出金片,仔细擦拭后,用放大镜反复查看,神情从好奇逐渐变得严肃。 经专家鉴定,这块金片并不是普通的金饰,而是一件罕见的古代文物,它是汉代时期匈奴贵族使用的“狼噬牛金牌饰”,上面的雕刻工艺极为精细,融合了草原民族的图腾信仰和艺术风格,金片呈长方形,长约14.7厘米,宽9.2厘米,重约365克,由高纯度的黄金打造,正面的图案栩栩如生,不只是装饰,还是当时部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专家指出,这样的文物极其罕见,不仅见证了匈奴文化的艺术成就,也为研究古代民族交流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资料。 由于马天库主动上交,这件文物被及时送往青海省博物馆进行妥善保存和展出,政府也对他的行为表示高度赞赏,并依据相关政策给予了奖励,他获得了六万元,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马天库拿到这笔钱后,并没有独吞,他把一部分分给了和他一起干活的乡亲们,剩下的用于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为村里修了一段石子路,他觉得,这笔钱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换来的。 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人感到惊讶,也有人佩服他的决定,毕竟在当时,家家都不富裕,突然得到一块沉甸甸的金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动心,而他不仅没有私藏,还主动送去给政府,这种行为在那个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金牌饰进了博物馆,成了一件重要的展品,在展厅里,很多参观者驻足观看,听着讲解员讲述它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尤其感兴趣,站在玻璃柜前,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在试图想象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普通农民是如何带着这块金片走进县委大门的。 多年过去,马天库的事迹仍被村里人津津乐道,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变得特殊,依旧种地、劈柴、照看孙子,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在很多人心里,他不再只是一个农民,而是那个在面对诱惑时,选择了正直和责任的人。 他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刻意宣传自己做了什么,他只是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金子再贵重,也比不上一个人心里踏实,他把一块金牌饰交给了国家,也把一份清清白白的心,留在了那年冬天的雪地里。 信息来源:马天库与狼噬牛金牌饰的故事 青海日报
1994年,青海一农民带儿子去河里采沙金,晚上听见儿子急匆匆的跑回来,用颤抖的声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9 02:39:5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