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18年,明朝贡生于成龙被授官为县令,他从山西一路乞讨走了近2千公里才到达广西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9 00:39:50

顺治18年,明朝贡生于成龙被授官为县令,他从山西一路乞讨走了近2千公里才到达广西罗城县,共花了3个半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春天,一位白发官员倒在南京的总督衙门案前,他的身子瘦得皮包骨头,身下是一叠未批完的公文,他死得悄无声息,却在城中引发巨大波澜,江宁的百姓穿上白衣,自发送行,队伍从街头排到郊外,连卖菜的老妪都拎着一筐青菜赶来,为他送最后一程,城南渡口上,百姓折纸为船,放进江水,说是要送他一路顺风,这位官员,就是被康熙亲封为“清端”的于成龙。   他的仕途起步极晚,顺治十八年,已经四十五岁的他才接到朝廷任命,被派去广西罗城做县令,那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县,前两任知县,一个病死,一个逃跑,百姓只剩六户,县城破败不堪,连个像样的衙门都没有,朝廷的文书一到山西永宁,于家米缸已见底,他卖掉祖传砚台,换了几两银子,带着五个乡里仆人踏上南下之路。   这一路走了三个多月,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他们睡过破庙,蹭过义庄的空床,干粮吃完了就向乡人讨些玉米面冲饥,走到长沙时只剩两双草鞋,队伍里开始有人生病,发热、咳嗽、吐血,最后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到了罗城地界,五个仆人里只剩下一个还活着,整个人瘦得像柴棍,城门前,衙役看到这位衣衫褴褛的“父母官”,竟然以为是逃荒的灾民。   县衙是几间漏风的破茅屋,他把官印挂在城隍庙里,搬来几块砖头垫着当桌椅,开始办公,罗城盗匪横行,附近山寨里的悍匪常年劫掠,甚至敢进城抢粮,他带着乡勇进山剿匪,几次身陷险境,有一次追贼时坐骑失足坠崖,他摔断了几根肋骨,还是拄着棍子走了三十里山路,把贼首带回县里。   白天剿匪、整顿税务,晚上他点着油灯写文告,教百姓如何避疫、如何屯粮,因为没有钱发俸禄,他常年吃红薯粥、野菜汤,仆人饿死了几个后,他干脆遣散剩下的两个,让他们回家保命,百姓听说后,开始轮流给他送饭,最开始是红薯粥,再后来是一点点米饭,城里人虽穷,却尽力让这个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官活下去。   在他的治理下,荒地慢慢被开垦出来,他设立粮仓,动员百姓屯粮,还在县中设立义学,自己亲自去教孩子识字,三年下来,罗城的户口从几十户增长到上千户,粮仓从空荡荡变成满满当当,朝廷派人巡视时,发现县里的米缸里只剩半斗粗粮,而账面上却分毫不差,巡抚在考评册上写了“卓异”两个字,这是清代县令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之后他被调往四川合州,走的时候百姓自发送行,送了三十里路,有人推着独轮车跟着走,有人拿着鸡蛋、豆腐塞给轿夫,到了合州,他发现整个州境一片荒凉,流民遍地,他拿出俸禄买了几头耕牛,借给百姓耕作,还亲自下田,与百姓一块种地,他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跟普通农夫没有两样,百姓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   某年合州旱灾,水源干涸,几条村子为争水源大打出手,他赶到现场,冲进械斗人群,拦下挥刀的壮汉,他的官袍早已磨出洞,脚趾从鞋里探出来,村民们看到他这样,纷纷放下武器,跪倒在地,没人愿意再打下去,等到田里冒出绿芽时,他又接到了调令。   调往湖北武昌时,他负责搭建浮桥运兵,那年江水暴涨,浮桥被冲毁,他因未能及时处理而被罢官,还未回乡,黄州发生民变,巡抚亲自登门请他复出,他只带了几十个差役,深入贼寨,平息骚乱,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他一贯的清廉与威望,贼首领听他训话后,竟主动缴械投降。   接下来的几年,他在福建、直隶任职,凡是他到的地方,官仓透明、民怨减少,他查出冤狱三百多起,有人送礼求情,他当场退回,还摔碎了装珠宝的盒子,有人讽他太迂腐,他却从不回应,康熙在朝中多次提到他,说“失一仓米,得万民心”,并亲赐蟒袍与御靴。   晚年调任两江总督,他依然一日两餐粗粥,住在旧宅,穿着打补丁的朝服,赣江水患严重,他带着民工筑堤,手上磨出血泡,从无怨言,病倒前,他还在处理公文,死后,遗物只有一口陶罐装的糙米和一件补过二十多次的官袍。   他的儿子曾从山西来看他,他没有为儿子安排差事,只让他回家种地,有人说他太过死板,可百姓却说他是三百年来头一个真正的清官,直到今天,他曾办公的旧庙中还留着一段草绳,缠着一张顺治年间的当票残片,上面写着他典当绸衣为粮的记号。   信息来源:《清史稿·于成龙传》《于清端公政书》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