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的车在哈尔滨被一个交警拦下,他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了一个地址,警卫员刚想赶他下去,就被陈赓一个眼神制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6月,一辆黑色轿车在哈尔滨的街头平稳行驶,车里坐的是新中国的大将陈赓,他此行是为了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军工”。 谁知,一名交警却突然拦停了这辆车。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名交警没多说一句废话,直接拉开车门就坐进了后座,颐指气使地对司机命令道:“去市公安局!” 这一下,把车内的警卫员惹火了,刚要发作,却被陈赓一个眼神制止住。 车里的气氛瞬间凝固,这位不速之客显然没搞清楚状况,更不知道身边坐的是谁,甚至还想掏烟点上。 陈赓开口制止,他反倒来劲了,威胁说要记下车牌号,随后便大咧咧地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一个普通交警,为何敢如此对待一辆挂着军牌的轿车?而陈赓,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又为何一言不发?要看懂这看似荒诞的一幕,得先把时钟拨回朝鲜战场。 1950年,中国军队在朝鲜第一次直面现代化的战争机器,那场仗打得极为惨烈,巨大的牺牲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军事技术上,我们和世界强国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也就是这种切肤之痛,让党中央下定决心,国防现代化必须立刻上马。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952年,聂荣臻和粟裕两位将领联名上报,建议成立一所专门的军事工程学院。 提议很快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毛主席也亲自批示同意,同年7月,毛主席正式任命陈赓为这所学院的首任院长兼政委。 他的任务只有一个:为新中国培养出顶尖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防事业打下坚实的地基。 可是,从零开始创办一所顶级学院,挑战之大难以想象,光是校址,陈赓起初属意北京,认为首都的资源和氛围更好。 不过,随着苏联专家的建议,考虑到哈尔滨已是苏联援建的国防项目重镇,校址最终落在了这座“冰城”。 虽然地址定了,可基建又成了头等大事,陈赓亲力亲为,每天都到工地督查,腿上的老伤疼得厉害也不休息。 在他的督促下,一座十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只用了七个月就拔地而起,创造了一个建筑奇迹。 但比硬件更难解决的,是软件——师资。 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学院要设空军、炮兵、海军等五个工程系,个个都需要顶级专家。 为了招揽人才,陈赓使尽了浑身解数,他四处奔走,有时甚至用上一些“非常规”手段。 为了让周总理尽快批复调人文件,他能守在国务院西花厅的厕所门口“堵人”,更令人称奇的是,当他听说弹道学专家沈毅因贪污案被判死刑时,竟立刻找到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又上书毛主席求情,最终把这位专家“抢”到了哈军工的讲台上。 说白了,为了哈军工,陈赓豁出了一切。 到了1953年3月,学院总算初具雏形,可陈赓依旧没停下,继续为学校的各项事务奔波。 也正是在那年6月,当他乘车前往市政府办事时,便遇上了开头提到的那个蛮横的交警。 但话说回来,那辆载着陈赓的轿车,并没有听从交警的命令,而是径直开向了市政府大楼。 车一停稳,那交警当即暴跳如雷,以为司机不认路,可当他看到陈赓派人去请市长吕其恩时,嚣张的气焰瞬间熄灭。 吕其恩市长火速赶到车前,还没来得及问候,就听见陈赓平静地说了一句:“这个迷路的兵,交给你处理。” 说完便径直走进了大楼,留下脸色铁青的吕市长和那个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的交警。 陈赓的这个举动,看似是把皮球踢给了市长,实则是一记精准的敲打,他没有当场发作,更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去处罚一个小小的交警。 因为他看得很清楚,这绝不是个别交警的个人作风问题,而是当时哈尔滨一些基层干部纪律松弛、作风不正的缩影,所以他要借这件事,给市政府提个醒:基层的作风,该好好整顿了! 新上任的吕其恩市长立刻领会了将军的深意,他迅速召集相关部门,就此事件展开深入调查,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警察队伍中,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纪律作风整顿运动。 那名涉事交警受到了严肃处理,但更重要的是,这场运动从制度上强化了全市公职人员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经过一番整治,哈尔滨的政风与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这对于即将在9月份正式开学的哈军工而言,无疑是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外部环境。 而这件小事,也成了推动哈尔滨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节点,后来更是在哈军工师生中传为一段佳话。 到了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而他的功绩与哈军工的辉煌密不可分。 直到1961年逝世,陈赓将军始终为哈军工倾注着心血,在他的领导下,这所学院从无到有,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代国防科技栋梁...... 【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政府网 2007年11月16日 关于“陈赓”的报道
1953年,陈赓的车在哈尔滨被一个交警拦下,他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
虎皮芳草潭
2025-07-06 20:04:59
0
阅读:0